荐书荐书读书

荐书:人家是读史,你只是背书——《秦始皇:一场历史的思辨之旅》

2017-05-25  本文已影响54人  吃板栗的熊

因为工作关系要给一群半大孩子讲述秦代历史,Boss推荐过来这本书:《秦始皇:一场历史的思辨之旅》,台湾大学历史系助理教授吕世浩老师写的。书在台湾很有名,网上也可以找到他讲的历史课程视频,都相当引人入胜。书也不厚,大概八九万字,真正读完只花了六七个小时,却是至今读过的历史书里写得最有趣、思维最新颖、最能启发思考的一本。如果你对历史没什么兴趣,或是一直怀疑“学历史有什么用”,抑或喜欢读史又不耐烦啃那些枯燥的大部头,不妨试读一下它。相信我,跳过前面两篇推荐序,直接看前言和第一章,你就会不自觉地被作者高超的叙述技巧、新奇的思辨角度所吸引,恨不得一拍大腿:“靠!说得真对,我怎么没想到呢。”然后掩卷沉思——因为作者喜欢出题考你,时不时就叫你掩卷沉思,而你就像看到趣味测验就忍不住试试一样,多半也会乖乖想一想。不知不觉间,你就读完了这本书,然后自然而然、多多少少就体验到了作者说的历史学的三个功用,它们分别是:

启发智慧、审时度势、感动人心。

真的可以吗?真的可以。怎么做到的呢?借用作者的话来回答:藉着《史记》中的秦始皇,来向大家示范如何用思辨学历史,要怎么学历史才能有趣而有用。

大家注意“思辨”这两个字。敲黑板,划重点:思辨、思辨、思辨。这既是作者的目的——希望你掌握的能力,也是这书的特色——每一篇每一页作者都示范了如何思辨地读史,而不是像你学生时代所恐惧和厌恶的那样背书、识记大量知识点,甚至把史家呕心沥血写成的明智之书读成了心灵鸡汤或道德寓言。下面我们来感受一下,以下黑体为《秦始皇:一场历史的思辨之旅》原文:

有许多人听到这里,一定会说:“圯上纳履 ?这不就是张良帮老人家穿鞋子的故事吗?我从小就听过了。

那么请问你,  “圯上纳履”的故事到底在表达什么意思?

······如果张良的这个故事,目的只是为了告诉你这两点(对老人家要有礼貌和约会不要迟到),那我必须说,这个故事所包含的智慧也未免太浅薄了。

接下来,作者就以《史记》的原文为例,用文本细读的方法,一句句分析张良与黄石公桥上相遇,最终得授《太公兵法》的故事,告诉你并不是司马迁在宣扬尊老爱幼、或是无聊凑字数,而是从中展示两个智慧等级相同的人物,是怎么在三言两语、一个动作、一个笑声里交锋、试探、点化与受教,而张良如何在其中领悟、运用兵家智慧,而不是表现怂而无用的谦虚、守时。鉴于原文太长,这里就不摘录了,感兴趣可以上网或买书找来看看。

通读全书下来,除了认同作者提出的“思辨”,受其影响之下,再读史时眼光、思维较之以往大为不同,另一个很重要的习得就是“文本细读”这一方法,这本书做了很好的示范。细读法需要从一字一句间理解作者言里言外之意,尤其读中国的史书,更要明白“春秋笔法”:事迹、用词之增减异同,背后不仅包含史家之褒贬,也埋藏了理解历史人物、时势因果的钥匙。细读法也要求前后对照、人物一言一行之分析、事件横向纵深之探讨,更有助于我们从书中向古人学智慧,而非把读书与生活割裂开来。我们来看看作者的示范,先从“一字寓褒贬”开始:

《史记·秦始皇本纪》开篇第一句,就是:秦始皇帝者,秦庄襄王子也。

你们看得清楚吧!本篇开宗明义就告诉你,“秦始皇帝”才是他的全名······为什么篇名叫《秦始皇本纪》呢?难道是因为《史记》漏写了字吗······而且在本篇的文字中,常常称呼这个人为“始皇”而不是“始皇帝”······在当时人心中“帝”比“皇”字更重要······那为什么篇名还要省略这个“帝”字呢?因为太史公从篇名要告诉你,他要藉此来贬秦始皇。

这是作者在教我们何为春秋笔法。而在大多数人最关心的“秦始皇是个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上,作者一步步给我们释读了《史记·秦始皇本纪》原文。按顺序条分缕析还只是基本,作者示范了更高明的做法,就是前后对照。例如始皇最后一次巡游,过江遇大风浪,只好绕路从狭窄地方渡江。来看看作者怎么提醒我们的:

接下来的事,各位要特别注意了,始皇居然“上会稽,祭大禹”!

各位还记不记得,当年秦始皇第一次巡游过江的时候,当时也“逢大雨,几不得渡”,始皇那一年怎么解决这个事情吗?他非常生气,把湘山的树都给砍光,用来惩罚湘君(湘君是当地神祇,尧之女,舜之妻——吃板栗的熊注)。那是他一生的巅峰,连神祇也不放在他的眼里。

而如今他一样过不了江,他却去祭祀大禹。他这一次怎么没有把会稽上给烧了呢?读到这一段,聪明敏感如各位,应该感觉得出来,秦始皇已经气衰了。

类似的地方还有很多,例如那块刻有“始皇帝死而地分”的陨石,和之后“今年祖龙死”的神秘预言出现时,始皇不同的反应,作者也做了令人感触的分析。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往往是从人性的角度,有时也从管理、做事的角度做分析、阐述,你不一定认同他的每个观点(事实上也不需要),但最重要的,就是作者所说的:只要对读者能有启发和收获,对于学历史能产生兴趣,这本书也就算达到目的了。而我相信,这本书一定能带给你新的体验。

听吃板栗的熊啰啰嗦嗦了这么多,如果你也觉得这本书好,就去找来读读看,千万别“知道了”就算。我又收不到书商和作者的广告费,写这么多也蛮辛苦的呀,能让你有兴趣开始读这本书,才是最想要的反馈。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