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王变乞丐

2019-02-25  本文已影响6人  4bf57f5f5589

我曾经是国王
却活成了乞丐

还是春秋时期
齐国有个小民
逛集市看金店
拿金子转身走
被抓住被质问:
大庭广众之下
为什么偷金子
小偷委屈回答:
……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受宠受辱,好像受惊
荣辱大患,等同生命

宠辱若惊?宠为下:
得宠受辱
皆感惊慌
得宠卑下

得之若惊,失之若惊
即就是谓,宠辱若惊:
得到宠爱,格外惊喜
失去宠爱,惊慌不安
得宠受辱,皆感惊恐

大患若身
吾有大患
因吾有身:
重视大患,等同生命
我有大患,因我有身

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没有身体,有啥祸患

贵身为天下
若可寄天下:
珍贵自己的身体
是为了治理天下
天下就可托付他

爱身为天下
若可托天下:
爱惜自己的身体
是为了治理天下
天下就可依靠他

以上通行的
原文与译文

宠辱若惊
宠为下
得之若惊
失之若惊

1、
宰相卢承庆
595—670
清廉自持,民部侍郎
表现突出,叹赏不已
于是让他兼兵部侍郎
五品选事,选拔官员
尚书职责,不能越权
朕既信卿,卿不自信
强行让他当五品选事
主管漕运,的官员
遭遇大风,损失米粮
监运损粮,考中下
没有辩解,无言而退
雅量非凡,便改批道:
非力所及,考中中
没有喜容,也无愧色
叹赏不已,最后改批:
宠辱不惊,考中上
这位官员,史上无名
但却贡献了一个成语
自他以后,宠辱不惊
这个成语,开始流传
现在已是,家喻户晓

2、
为什么能做到宠辱不惊
为什么又总是宠辱若惊

老子说“宠为下”
其实是错误的

于情于理,都是一个
驴唇不对马嘴的病句

河上公版本是:辱为下
王弼的版本是:宠为下

应该尊崇唐代景福
《道德经碑》的版本

原文:
何谓宠辱若惊
宠为上,辱为下

宠辱若惊:
上下若惊
贵贱若惊

别人宠你,你就尊贵
别人辱你,你就卑贱
你的贵贱在别人手里
所以才会,得失皆惊

3、
贵贱,本应该是以
自己的本心为基准

怎会掌握在
别人的手里
他们的手里
有三个人质

三个人质的性命
对于我们很重要:
名、利、权

无法离开三个人质
其实为了,五个字:
衣、食、住、行、色
只是为了,身体打工

这五个字就像是
如来佛的五指山
将心中的孙悟空
压得永不得翻身

卢承庆考评的那个官员
为什么从五指山下逃出

4、
庄子正在
濮水边钓鱼
楚威王得知后
派了两个使者
专程前去迎请

庄周先生,楚王想要
把楚国托付给您治理

庄子:
持竿不顾
置若罔闻
楚国有只死了
三千年的神龟
被供奉庙堂上

这只神龟愿意
死后才被供奉
还是宁愿活着
在泥池里打滚

两位使者说:
当然是宁愿
活在泥池里

别说是国相
就算王位让出来
庄子也不屑一顾

被欲望驱使
偏离了本性
迷失了自我

庄子的回答
是告诉我们:

受欲望驱使的人
本质上就是奴隶

庄子的人生
无非在追求:
自由

5、
庄子表面上是在
选择尊贵或低贱

实际上是选择
听从内心的呼唤
或者欲望的呐喊
选择自由
或被奴役

做出这样选择的人
并非只有庄子一人

6、
荷兰斯宾诺莎
1632~1677
思想最近老子
气质最像庄子

斯宾诺莎打磨镜片
突然收到了一封信

普鲁士帕拉庭选帝侯
(类似中国的诸侯)
信里谦恭诚挚地
邀请斯宾诺莎去
海德堡大学任教
斯宾诺莎回绝了
他的回信很长篇
写了好几条理由
直到末尾
说出真相:

尊贵的阁下
我不是没有
向往幸运
的希望

但是由于一种
对宁静的意向
我不得不谢绝
这一公共教职

7、
斯宾诺莎拒绝的理由
与庄子是相同的口吻
受情感和意见
引导生活的人
都是奴仆

理性引导
生活的人
才是自由人

所谓情感和意见
就是自己的欲望
所谓理性即
上帝的准则

庄子拒绝当相国
因为要做逍遥者

斯宾诺莎拒绝当教授
是因为他要做自由人
拒绝做奴隶

庄子和
斯宾诺莎的
哲学世界里:

一个人即使官位再大
地位再高,金钱再多

如果他不自由
哪怕他拥有全世界
依然是欲望的奴隶
一个人卑微如蝼蚁
只要听从理性引导

哪怕他
一箪食、
一瓢饮、
一贫如洗
也是精神上的国王

8、
人,是
被废黜
的国王

人类终其一生
都不过是在为了
重登王位而奋斗

有的人会忘记了
自己曾经是国王

有的人会在
追求名利权
过程中迷失

少数的人
能够找到
做回自己

迷失自己的人
永远宠辱若惊
找回自己的人
才能宠辱不惊

因为狮子从来
不会因为兔子
是怎么想的
而寝食难安

9、
人人都以国王自居
岂不是天下大乱了
不会,而且
会天下太平

把自己当做是
一个国王之时
不会嫉妒憎恨
不会打架斗殴
不会偷盗抢劫

孔雀最温顺
孔雀都认为
自己才最美

我所得智慧
微妙最第一

10、
泼皮流氓,犯罪分子
对自己的,评价不高

自我评价,学习成绩
越不好的在校学生中
网瘾青少年比例越高

自我评价
“成绩较差”
网瘾青少年的
比例为28.7%

自我评价
“成绩一般”的
网瘾青少年的
比例为14.5%

自我评价
“成绩较好”的
网瘾青少年的
比例均在11%左右

说明一个人认为
自己是什么样的人
就会做什么样的事
符合自己内心的预期
配套自己内心的认知

电脑组装什么样的系统
就会运行什么样的程序
才会不至于死机

11、
“自我设限”:
跳蚤放在桌子
跳蚤迅即跳起
跳起高度均在
身高的一百倍
身体比例来说
是跳得最高的
在跳蚤的上面
罩一个玻璃罩
跳蚤跳起由于
受玻璃罩限制
连续多次就会
改变跳跃高度
无奈适应环境
每一次的跳跃
总在罩顶以下
接着逐渐降低
玻璃罩的高度
跳蚤在碰壁后
被动改变高度

当玻璃罩,接近桌面
跳蚤已经,无法再跳

玻璃罩打开
跳蚤不会跳
变成了“爬蚤”

这实验室里
跳蚤的命运
即奴隶命运

跳蚤由跳跃王者
变成爬蚤的过程
由国王变成奴隶

限制跳蚤的玻璃罩是
束缚本性的欲望之罩
终其一生生活在欲望
这个无形的玻璃罩中

限制自己本能
束缚自己本性

已经忘记了
曾经的高度
也都忘记了
本来拥有的
国王的尊严

12、
商纣王、隋炀帝
尼禄、卡力古拉
他们虽身为国王
精神上恐怕只是
囊空如洗的乞丐
就象是生活在
监狱里的罪犯

并不是指从他们
被抓进去的那天
才开始失去自由

而在监狱之外
他们就已经把
自己的心囚禁在
欲望的玻璃罩里

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
却没办法跳出五指山

五指山即五欲山
代表着欲望之山:
财欲、色欲、饮食欲、
名欲、睡眠欲(怠惰)

上天入地,无所不能
唯独不出,欲望掌心
不是偶然,这是必然
人类生活的真实写照

13、
庄子放下了名利权
斯宾诺莎也放下了
卢承庆考评的
那个官员同样
放下了名利权

所以他们三人
才能从欲望的
“五行山”出逃

当“名利权”
这三个人质
不重要之时
欲望是无法
绑架他们并
构成威胁的
名利权对于
凡夫太重要

为了三个人质
我们跟浮士德
做一样的选择

跟魔鬼签约
将灵魂作为
筹码抵押

没有了灵魂
失去了重量

从此被压在了
“财色食名睡”
的五指山下
直到忘记了
自己的本能
患得患失

面对“宠”之时
仿佛富贵加身
做梦都会笑醒

面对“辱”之时
仿佛大患临门
做梦都会吓醒

只要还生活在
欲望的手掌心
就永远不可能
做到宠辱不惊

除非有一天
我们不必再为了
自己的身体服务
也就是说,无身

大患若身
吾有大患,为吾有身
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1、
掩耳盗铃:
春秋时期
贵族范氏被灭
有个小民趁机
去范家的府邸
偷一口钟

这口钟太大
他无法背动

他决定用槌子
把钟砸碎拿走

钟响太大了
他怕人听到
于是他捂住
自己的耳朵
继续锤打钟

故事结局
自古以来
都没交代

2、
大庭广众之下
你为什么偷金
小偷委屈回答:
不见人只见金

两则寓言并不可笑
可笑的是我们一直
把寓言仅当做笑话

被欲望蒙蔽了双眼之时
看不到金子以外的东西

被欲望堵住了双耳
听不到铃铛的响声

3、
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

蝉为求偶,而忘其身
螳螂捕蝉,而忘其身
黄雀吃螳螂而忘其身
庄子抓黄雀而忘其身
以利相召,见利忘身
扔掉弹弓,跑出山林
整整三月,闭门不出
自己后面,敌人是谁

4、
小偷和螳螂要是
会隐身术就好了
永远不会被抓到

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可以隐身,那么无论
小偷难题或庄子忧虑
根本上就,不会发生
隐身无身,无我无他

5、
柏拉图杜撰了
这么一个故事:

古时候有一个叫
古格斯的牧羊人

有天暴风雨之后
他无意中从古墓
偷取了一枚戒指

按照国家规定
牧羊人每个月
都有一次例会
向国王报告
羊群的情况

他戴着戒指去了
不料他在会议上
把戒指转了圈
他竟就隐身了

有了这个技能
他便想方设法
谋到一个职位
当上国王使臣
到了国王身边
他勾引了王后

然后跟王后
合谋杀国王
夺取了王位

这一个戒指
是传说中的
“古格斯之戒”

当代闻名世界的
魔幻电影《指环王》
里面的魔戒就是偷用了
柏拉图的创意改编而成

6、
那么至少现在看来
隐身的确可以免患

吾有大患者
为吾无魔戒
及吾有魔戒
吾有何患

只要魔戒在手
偷盗无需坐牢
强奸不必服刑
杀人不用偿命

随心所欲解决了
人生的所有问题

7、
古格斯当上了国王
之后未必高枕无忧

别说那些
他得罪的
王公贵族们
会不会报复

只要他终于有天
忍不住显露能够
使他隐身的魔戒

就足以激起
千万人的争夺
导致天下大乱

古格斯
当上国王
恰恰可能是
祸患的开始

“无身”非隐身
隐身并不能够
消除人的欲望

隐身
反而会让
欲望之火
燃烧更旺

有一些出家人
虽然不吃荤腥

但他们的饮食中都是
素鸡、素鸭、素火腿
口中无荤,心中有荤

用“隐身”来消除祸患
就好比是,抱薪救火

8、
无身,完全摆脱了
被身体奴役的状态

完全摆脱了
欲望的控制
“为腹不为目”

真正的哲学家是半个死人
是一只脚踏进棺材里的人

哲学的任务
使灵魂摆脱
身体的束缚

摆脱了身体的
灵魂才是纯粹的

海德格尔,所谓的
虽生犹死,向死而生

9、
唯有如此,才能做到:
誉而不喜,毁而不怒
荣而不喜,辱而不怒
生而不喜,死而不怒
毁誉不动,是如来行
荣辱不动,生死不动
更加即是,如来品行

一个人没有,毁誉、荣辱、
生死观念时,不会有祸患
爱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贵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1、
爱身贵身,眼观五色
耳听五声,口食五味
等等行为非爱身贵身
声色犬马,失性乱真
都是属于,典型害生

2、
一个人完全地
不爱身不贵身
会是什么样

犯罪心理学指出:
对自己残忍的人
对他人会更残忍

比如春秋时期
齐桓公手下有
三个标本人物:

竖刁,讨好齐桓公,自行阉割
易牙,讨好齐桓公,杀子烹肉
开方,讨好齐桓公,父死不回

后来历史证明:
正是这三个人
伙同皇子叛乱
堂堂春秋霸主
最后活活饿死
在皇宫的病床

3、
追求欲望的人很可怕
更可怕的是追求欲望
漠视身体、不择手段

五胡十六国期间
前秦有一位皇子
符生335-357
天生一只眼睛
生性顽劣残暴

祖父符洪
十分讨厌他
有一天就说:
我听说瞎子
只能有一只
眼睛流眼泪

符生听了拔出佩刀
刺进自己的瞎眼
血流如注:
这只瞎眼
也会流泪

符洪恼羞成怒
抽了符生鞭子

符生却笑着说:
我喜欢挨刀棍
不喜欢挨鞭子

符洪气的当场,仰面摔倒
后来跟符生的父亲苻健说:
此儿狂妄残忍
应该及早除掉
否则破家亡国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
这事最后不了了之

果然后来符生当了皇帝
成为了令历史学家们都
闻风丧胆的变态杀人狂

虽然他只活了二十二岁
即使从他出生开始算起
平均一天也有一个人
死于他的虐杀

4、
什么样的人
才能治天下

尧让天下给
子州支父
子州支父
推辞说:

我做天子,倒也可以

但是最近,正好患上
幽忧之病,正在治疗
哪有时间,治理天下
至于什么是幽忧之病
古往今来,莫衷一是

这所谓的“幽忧之病”
就是深沉的忧虑病
说白就是,心病

或许就像,释迦牟尼
正在闭关,隐居思考
生老病死的人生问题

天下对于他来说
无疑是一种累赘

身病未除,再要接手
天下大患,病上加病

夫天下至重
不以害其生
又况他物乎
无以天下为
可以托天下

无以天下为:
治理天下,非为得到
行有余力,顺手而治

这样的人才可以
将天下托付给他

5、
爱身为天下
贵身为天下

爱身体甚于爱天下
爱灵魂甚于爱身体

人生首要问题
在于爱的顺序

懂得给生命
一切事物的
轻重缓急
排序

6、
儒家有个
修行顺序:
诚心、正意、
修身、齐家、
治国、平天下

这顺序是:
由内而外,由小到大
层层递进,步步扩展

心若不诚,动机有问题
意若不正,观念有问题
身若不修,人品有问题
家若不齐,关系有问题

那么让这样的人
直接治国平天下
就滑天下之大稽

无法征服自己的人
绝对不能治理天下

柏拉图在理想国呼唤哲王
老子在道德经里标榜圣人

7、
赚了世界赔上灵魂有何益处
这样的人不只无益而且有害

拥有全世界却没有灵魂
就是世界上的那些暴君
这些暴君们始早会醒悟:
身体永远比江山更重要

就像莎士比亚的剧本
《查理三世》所写的
国王最后,逃跑无力

只好绝望高喊道:
一匹马!一匹马
愿以江山换匹马
可是大多数君主
跟查理三世一样

醒悟的太晚
最终死在了
自己设置的
人生战场上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