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新嗅创业@IT·互联网

基于区块链的DAPP产品优劣浅析

2018-01-20  本文已影响1085人  haha003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产品设计思路系列 01

笔者是从事区块链项目落地的产品,目前负责两个不同的应用项目。日常最感兴趣的就是分析该技术在实际产品场景中如何落地。由于眼界浅薄,所以很多想法都是基于现有资料的个人分析,欢迎各路大牛讨论、辩驳、教育。

DAPP(去中心化应用)简单字面上理解就是基于某个底层链或多个底层链(需要跨链节点)的应用。由于区块链与生俱来的数据确权属性、以及价值网络特征,目前产品应用中很多工作都可以交由底层链处理,应用开发者仅仅需要做好商业模型设计以及用户体验部分即可。注意:智能合约并不等于DAPP。

DAPP优势在于应用体验及运维成本

DAPP用户体验不会跟现有APP有任何区别,但是由于区块链特有的数据确权、价值传递功能,可以消除很多影响用户体验、提升开发难度的因素。

  1. 用户实名认证流程变更。哪怕第三方授权登录,对于网贷等需要实名认证的场景依然需要用户提交各种资料,繁琐且需要专人审核,管理成本高。DAPP场景下,如果公链内支持数据共享,那么开发者只需要完成数据匹配,就可以从其他生态内的开发者处共享到用户实名资料,同时只需要支付Token即可;同时对用户而言,这也算是POD(Proof of Data)挖矿模式,同样有收益,算是合作共赢。这个例子来自于公信宝“布洛克城”。

  2. 交易安全性提升。随着交易大爆炸的出现,交易效率的需求日渐提升。原来基于金融中介(例如银行、VISA等)的交易处理方式效率低,信用生产成本高。百度“票据诈骗”,看多头抵押、双花支付的例子有多少?为了降低这种风险,现在需要投入大量的风控成本进行审核但收效甚微。而基于UTXO(Unspent Transaction Output)的区块链技术可以简单解决这个问题,而不需要对现有业务流程做任何变动升级。这个例子来源于央行“数字票据交易平台”。

  3. 行业生产关系的变更。区块链的数据确权、价值网络的两个属性可以变更现在的互联网生产关系,促使行业类应用出现,用户不用再为选择焦虑症发愁。典型的例子就是互联网视频。版权成本高昂导致腾讯、爱奇艺、搜狐只能付出极高的成本打击盗版、而用户追剧则需要在不同的平台购买VIP账号。当年的“火花电视”将各个平台的电视剧做到一站式观看,但是私自添加广告,影响版权方利益,最后被禁就是例子。
    如果基于区块链技术,剧集可以被版权方确权,用户不管通过任何渠道观看剧集,其支付的费用都可以Token化,然后由区块链基于价值网络分配给版权方、渠道方。在同生态内,盗版的问题被解决(比如B站UGC上传等),版权争夺成本下降,开发者专注于用户体验的提升,获取用户的方式也从版权壁垒变成社群运营,体验比拼。真正的互联网运营时代将会到来。

  4. 项目运维成本降低。项目的运维成本往往高于开发成本。我们评估资源阈值的依据是预计最大流量,如果评估太低,则容易宕机,太高则浪费严重。例如:大多数产品应该都面临过运营活动带来的高并发问题,一次营销爆服务器的现象屡见不鲜,而添置服务器所带来的成本浪费则令人头疼。目前几个开发中的底层链(例如EOS、Elastos)的资源分配模型基于用户持有Token的数量,这就意味着我们可以在某个活动开始前临时性购买Token(资源),并在日常运维中将其释放(卖出)。极大减少了运维成本。

  5. 技术开发成本降低。目前项目开发通常会评估四个版本:iOS、Android、小程序、Web。理论上DAPP类似小程序,设计思想是无需安装,用完即走,所有的计算都在线上完成,本地禁止创建进程,系统自动创建或查找本地、周边、链内的其他微服务。由于目前还没有实际案例甚至DEMO,因此这条仅仅是推测。目前看到的白皮书中,Elastos(亦来云)的设计思想基本如此,希望在2018年能看到落地应用。

DAPP的劣势在于技术前景不明朗

  1. 产品设计思路的颠覆。目前互联网产品设计思路是“小步快跑、高速迭代”,这个方式在纯DAPP应用中应该会出现较大问题。简单来说,现有的APP都基于自有服务器,重大问题迭代强行刷新版本即可。但DAPP基于分布式的区块链网络,一旦提交上线出现核心bug很难迭代(基于现有资料,可能未来会有完美解决方案,技术总是不断在进步)。虽然我提到智能合约不算DAPP,但是还是拿“The DAO”来举个例子,The DAO的核心漏洞如果是中心化处理,只需要下线更改Bug即可,但是以太坊却只能以硬分叉解决。这就是DAPP与现有APP设计思想的不同,在MVP1.0的调研阶段,一定要确认核心机制不出意外。

  2. 公链处理效率低。目前成功落地的底层链都存在效率低、资源占用不合理问题。比特币的5TPS、以太坊的25TPS跟VISA的1300TPS几乎没有可对比性。传说中EOS、Qtum的上千乃至过百万TPS由于没有实际落地现在不做讨论。所以,目前公链并不适合商业化应用开发,如果借用其中几个技术(不涉及实时交易)倒是没有问题,比如积分交易、版权分享等。

  3. 研发风险大。现在尚未出现普适性质的公链,就好像PC时代的Windows、Mac OS;智能机时代的iOS、Android。所以基于某条公链的开发就要承担如果该公链被淘汰后血本无归的风险,好比当年的塞班开发者。或许跨链技术可以解决,但谁知道呢?Mac上面现在我还在为怎么读取NTFS磁盘头疼呢。

综上所述,从互联网生态意义上来说,区块链技术是其底层结构的重要部分,未来所有的应用都需要考虑与其结合,也可能会有更多的全新应用模式出现,这都需要我们作为产品来不断的跟进,探索,选择最合适自己的相关模式,不断提升用户体验。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