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友不如己者

读《论语》,其中一段话引起我的深思。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意思是,孔子说:"一个君子若是不知道自重,就不能在他人面前树立起威严,即使读了许多书,所学的知识也不会牢固。做人做事应当以忠信为本,不与志趣不相投的人交朋友。若是有了过失或者错误,也不要害怕改正。"
这段话孔子告诉我们做人应当稳重大方,举止得体,若是言行轻薄、随意,很难树立起自己的威严,就算是学到的知识也不会有多牢固。在交友的时候也要慎重,应当以忠信文本,对于志趣不相投的人应少交为妙。若是发现了自己的错误或过失,应该勇敢地面对,不要一味地藏着掖着。通过这段话,孔子将君子从内到外的修养紧密地联系了起来,这对于人们提高自身的品德有着重要的帮助。
这段话很好理解。就是关于不如己:勿友不如己者,这句话大家有争议。其实,这个"如"的解释是如同的意思。关于这句的解释异义较多,常见的有两种:一种将它解释我"不要与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很多朋友甚至很多学生家长会断章取义这么要求自己的孩子;另一种将它解释成"没有哪个朋友不如你,每个人两身上都有值得自己学习的长处"。这两种解释是截然相反的。其中第一种解释明显在说孔夫子有些势利眼,极大地损害了他的形象。而另一种解释,则是极大地维护了孔夫子的形象。
其实,孔子的本意是指在与朋友交往时,应当向德行高的人学习。对于不如自己的人也要能够看到他们的长处,学习他们的优点,并非真的不去结交这些人。倘若真如第一种解释那样,恐怕很难有人能够交到知心朋友了。因此,"无友不如己者"是一种虚心向他人学习的态度,并借机提高自身道德修养的手段。在这里应该是与自己不是志同道合的人(孔子的思想是什么?克己复礼)或者说与自己志趣不相投的人不要交往。这才是孔子的本意。

记得有次朋友读到这段,特意问我是不是这句话就是讲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我给他详细讲解了之后告诉他,我们读书就是学习,不是来讨论学术问题的,所以,针对学者们的意见,我们不需要过多考虑,只要站在作者的立场来理解意思就可以了。在理解这句话的时候,杨林庆老师给了我两句话,第一句,出自《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这句话其实还有上半句,孟子对万章说:"一个乡的优秀人物就和一个乡的优秀人物交朋友,一个国家的优秀人物就和一个国家的优秀人物交朋友,天下的优秀人物就和天下的优秀人物交朋友。如果认为和天下的优秀人物交朋友还不够,便又上溯古代的优秀人物。那么怎么和上古之人做朋友?就像我们今天怎样去和孔子等先贤圣人交朋友?就是神交,就是诵他们的诗,读他们的书。而为了要正确理解他们的诗和他们的书,就应当要了解写诗著书的人,要了解他们所处的社会时代。这就是所谓"知人论世"的问题了。杨老师给我的第二句话,也出自《孟子·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这几句大意是:不要拘泥于文字而误解词句,也不要拘泥于个别词句而误解作者完整的意思;能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这才是懂得了阅读作品的正确方法。这两句话都是在告诉我们,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论其世,即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那么理解了这两句话,我们在结合当时孔子很希望克己复礼的思想,就不难理解"无友不如己者"什么意思了,与自己不是志同道合的人或者说与自己志趣不相投的人不要交往。这才是孔子的本意。
在我看来,按照我们今天所处的社会实际情况,我倒是认为,首先,在特定情况下,道不同不相为谋,不与自己志趣不相投的人交朋友。其次,也应该向那些有些地方不如自己的人学习,因为这样的人往往在其他地方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202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