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简书遭雷劈系列‖“沉默的螺旋”理论下,我也不会纠正领导“鸿鹄志
“鸿鹄之志”这个成语,最早出自《吕氏春秋·士容》:“夫骥骜之气,鸿鹄之志,有谕乎人心者,诚也”。司马迁一句“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使它名扬天下,好像正八经上过中学的,没有几个人不认识它。最近,它似乎更火了。
随着林校长的一封《道歉信》,人们似乎原谅了他,但接踵而来的是更深层次的讨论——林校长绝不可能是第一次当众读错鸿鹄之志,但为什么没人纠错呢?
不敢纠正领导错误发音,是官本位思想作怪。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有内涵的视角。
校长读错了字或不认识字,林校长不是第一人。
2005年,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访问清华大学,顾校长赠送并当众朗诵一首诗歌——《赠梁任父同年》:“寸寸河山寸寸金,侉(kuǎ)离分裂力谁任?”可惜,被“侉”字卡了壳;2006年,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在厦门大学题字:“泱泱大学止至善,巍巍黉(hóng)宫立东南”。而朱校长错把“黉”念了“皇”;还有1995年,我初中时的高校长,在大会上要求同学们不准到附近工厂玩耍时,把“玩耍”读成了“玩要”。
面对领导的错误,又有谁当众指出,或者事后纠正呢?我相信,大多的人最终都选择了“忍气吞声”。
这涉及到一个社会学问题——“沉默的螺旋”理论。在分析这种理论时,学者往往和传播学、政治学联系起来,尤其是政治学。因为政治界中,它表现的更为典型。

“沉默的螺旋”理论,由德国社会学家伊丽莎白·诺埃勒·诺依曼提出。他认为,当一个人想表达的观点和大多数人一致,他会大胆表达,反之则会保持沉默。这种沉默是避免出现因持有独立态度而产生的孤立、恐惧。
这种理论,好像在中国有了更为辽阔的发展空间,因为这里有着更适合它生长的肥沃的土壤——中庸之道。
两千余年的“中庸之道”,使人养成了“话说七分留三分,避免因言惹祸根”的自我保护意识。长期以来的“官本位思想”,让我们对领导权威早就产生了与生俱来的畏惧与胆怯。没有谁能独立的、率先站出来当众指责领导。除非你想死得快一些。
无论在官场,还是在职场,不惹祸上身已是万幸,哪里还有节外生枝的勇气呢?况且还有一票“拍马之人”手持鲜花在排队,他们早就候在那里,等着向领导奉献掌声与欢呼。
当“沉默的螺旋”爱上了“中庸之道”,他们一拍即合的入驻在我们的心中,发了芽,扎了根,拔也拔不掉。
西方学者把“沉默的螺旋”理论视为是一种“社会皮肤”,说我们每个人都会力图避免一种结局——由于单独持有某些态度和信念而产生的孤立。“害怕孤立”是我们不愿意把自己的观点“举过头顶”的主要原因。
纠正领导的错误,无疑是一种自寻“孤立”之路。当我们中间“有个性”的人站出来,和我们说,今天领导做错了一件事,我要去纠正他时,我们大部分的人的反应是“他关你屁事,你又关我屁事?”
这种得不到大众支持的主张,慢慢会因为我们的漠视,使这个原本“有个性”的人,失去了站出来的勇气,进而产生了“害怕孤立”的恐惧感。他最终选择了放弃自己的主张。
而此时的领导,依然沉浸在自我感觉良好的喜悦之中,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错了,更没有意识到所有人都知道他错了,只是大家不说。
这种来自社会的“自我保护色”,不分黄白黑,覆盖在每一个人身上。它时刻在提醒着我们:别,千万别,别去挑战领导权威——你可以当魏征,但领导不一定是李世民。
这种“皮肤病”感染着我们,腐蚀着我们。我们都知道它的危害,而都不愿去从自身治疗它。久而久之,便演化成一种“社会冷漠”。
当“优势舆论”掌握在“强势群体”之中时,它必将掩盖了“弱势声音”。暂不论“弱势声音”的话语权问题,即便是“强势群体”掌握了“劣势意见”之后,“弱势群体”里的“优势意见”也将被忽略、被压倒,并踩着脚下。这是多么的可怕。
我知道,你看了这篇文章以后,依然不会纠正领导类似“鸿鹄志”发音的错误。而我,也依然不会!
这是一种冷漠!
作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