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友广场哲思想法

不爱西方文学史的程序猿,不是好作家

2020-02-01  本文已影响0人  海创人物汇

"

黄亮Patrick

瑞典皇家理工学院网络工程硕士

加拿大瑞尔森大学计算机工程硕士

常驻多伦多

现任职于SS&C TechnologyHolding美国金融软件公司

"

文/Tsuki

 图/Patrick

编辑/李文博

〡归来——迷茫——重新出发〡

从瑞典皇家理工学院研究生毕业归来,Patrick在北京的一家北欧IT公司工作,工资待遇比他的同学高出一两倍,而且工作强度不大、环境舒适。

然而,这种舒适的环境让他产生了危机感,如果长期在这样的公司待下去,他担心很容易与社会脱节。外企公司的发展速度与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不在同一个频率上,年纪轻轻的他,不希望从此走进人生舒适区。

后来,事实证明了他对公司与市场的准确判断——在Patrick离开公司、出国三年后,诺基亚被收购了,这家昔日在手机市场上份额第一的手机厂商落幕了,也殃及了其附带的产业。Patrick当时所在北京分公司随之解散。

诺基亚被收购的事情也说明了:战场上永远没有常胜将军,世界上也没有永远的第一,这个社会就是弱肉强食。

曾经叱咤风云的手机霸主,如今不得不放下身段跟着潮流前进。当你处于舒适区时,时刻要保持着对市场以及对自己清醒的认识,没有一劳永逸。

同时,作为一个纯粹的、真心诚意与人交往、追求简单生活的人,Patrick愈发感受到社会上人际关系的复杂,套路越来越深。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人们对物欲的追求,让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变得虚伪、真假难辨。

即使Patrick只与纯粹的朋友交往,但人是社会性动物,不可能只跟固定几个人有交集。一个人,再独立,也总是要生活在社会中。

对当时经济形式危机感和对社会价值观演变的不认同,Patrick决定再次出发。“我向往的是工作与生活平衡的状态,如果拿到博士学位,回国后到高校任教职也不错,我认为高校单纯的研究和教学那种单纯的生活才是我想要的,于是我决心申请海外博士。”

在博士申请中,Patrick刚开始倾向于美国,由于自我评价过高,他只申请了美国排名靠前的几间学校,但是当时美国处于经济危机中,他收到的要么是拒绝信,要么只提供部分奖学金。

于是,他最后转而选择了去加拿大,因为加拿大的大学为他提供全额奖学金。由于Patrick递交申请比较晚,许多好学校已经截止申请了,所以他最终选择了位于加拿大第一大城市多伦多的瑞尔森大学。

Patrick毫不遮掩地说:“我的GRE成绩申请瑞尔森大学有些浪费,但是综合考虑未来发展,我选择了它。瑞尔森位于多伦多市中心,学习期间我可以参加各种社交活动,为未来求职铺路,同时也会享有更多兼职选择的机会。

这也是Patrick给学生们的建议,无论在申请学校还是找工作时,都要思考你的选择是否多元化,它是否会给你带来更多的机遇与选择。

Patrick选择了加拿大,就是选择了多元化,给自己的人生多了一种可能——他申请加拿大瑞尔森大学的同时,也递了移民申请。他当时没有考虑太多,姑且递交着试试,是否能够通过移民申请都没有关系。

〡弃学——机遇——发展〡

读博一年半以后,家里的一些事情改变了他最初的计划。

他当时的研究方向是通过人工智能(神经网络)控制楼宇内中央空调对温度的调节,从而实现节能环保。一年半的时间,他已经发表了5篇论文,其中有3篇SCI索引,这样的成绩已经达到了博士毕业的要求。但是他却选择了中途放弃,最后只拿到硕士学位。

Patrick在加拿大工作的几年里慢慢认清了社会现实的一面,也意识到理想的花朵是开在现实的土壤上的。在实验室工作期间,他接触了很多国内外的科研工作者,他发现学术圈也并不像自己之前想的那样一潭清水,而且自己学校的名气和资源并不能给自己在学术圈发展提供一个很给力的平台。

就在此时,家中的一些变故让Patrick下定决心,重新衡量个人时间成本、预期结果与理想的差距,最终他选择立即止损、放弃学业。

放弃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决定,Patrick鼓起了很大的勇气去做这个决定。放弃意味着自己放弃原来的理想,浪费了时间,承认自己曾经做了一个“错误”的决定,并把自己“错误”公之于众。

放弃不只是坦然与释怀,更是一次拥有重新选择的机会,当我们回过头来看当时的选择,放弃会成为珍贵的成长经历。

“如果我不放弃,想想所有花费的时间、精力、金钱、痛苦,年复一年,只是为了自欺欺人地告诉自己和他人——这条路一直坚持下去一定会有更大的成就。”

“当时,人工智能相关的研究还没有得到工业界的重视,相关的工作机会在加拿大不像现在这么多。在刚开始找工作的时候,由于我还没拿到加拿大的工作许可,即使投递了很多简历,但等了几个月也没有拿到offer,当时内心挺焦急的。我只能在当地找兼职打打零工来维持生活开销,比如帮助在线赌场开发系统等。” 

等Patrick取得工作许可以后,工作机会逐渐多了起来,甚至一天内拿到了三家公司的应聘通知。

〡工作——生活——平衡〡

Patrick进入了加拿大最大的电信公司——贝尔集团;在该公司任职两年多以后,他跳槽到了加拿大第二大银行TDBANK,在IT部门做风险分析系统的开发;一年半以后,整个部门被裁撤后,Patrick到了目前的公司SS&C Technology Holding美国金融软件公司。

“我会为自己的人生规划制定长远的方向,但不会细致到每一步都明确下来。毕竟未来的许多未知数是没有办法掌控的,我们要有随遇而安的心态。在这个过程中,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自我反馈,权衡各方面的利弊来寻找一个平衡点。于我,我希望选择一家重视员工平等的公司、有自主选择权的工作,来达到我希望的工作与生活的平衡。”

Patrick的人生,追求的更多是幸福感,而不是成就感。“于工作,我不会为了某个项目而拼命,而是游刃有余地把它完成得尽善尽美;然而轻松惬意并不意味着划水,我从来不会敷衍了事。”

对于现在的Patrick而言,生活与工作日趋接近稳定,心态日趋平和,人生态度日趋中庸。

然而,他并没有因此停止对自我能力的提升、对生活无限可能性的探索。眼前的苟且要有,诗和远方也要有。

Patrick希望在未来踏足其他国家、尝试在其他国家工作与生活、做一位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居民”。

(自己刷黑板墙)

“我不是非常在乎在哪个国家或城市生活,只要这个地方能够吸引我,能满足我对于工作的要求与生活质量的追求,主要是精神上的满足,我愿意去体验不同文化和不同的生活方式,比如去欧洲或者南美生活。”

Patrick和太太在生活态度上很相似,太太从事的是量子物理研究。夫妻两人求学、求职的过程全然靠自己、没有借助任何求职中介的帮助。他们无论在语言能力,还是环境适应、信息收集、问题解决方面都非常有信心。“未来,有机会的话,可以去到任何我们想去的,需要我们的地方。”

在Patrick对自己经历的描述中,丝毫没有出现“周围的同龄人都过得如何”作为参照,他只是很认真地想要过好自己的人生。他既能把自己应该做到的事情做到极致,也能随遇而安;过着人人向往的高薪而惬意的生活,同时知足常乐。

〡自由可支配的时间是最大的价值〡

Patrick给大学生的建议与MG学长采访的海归高璐璐Roro相似:把爱好当成职业未必是一件好事。

“学生们不需要太纠结爱好与专业之间的矛盾。就我而言,编程这项工作并不能给我带来足够的乐趣,但我能够确保带着热情把这份工作做好。也许编程在过去是我的爱好,但是一旦把它当作职业来看待,那种热爱变了味。爱好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人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环境,随着对事物认知的深入,会对原来反感的事物产生兴趣、对曾经的最爱失去兴趣。

Patrick认为人处在社会中,一个理想的状态是:有一个稳定的生活,工作之中或之余,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如果我对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那就是希望它能提供给我更多的选择以何种方式完成工作的权利,而不是要求它多有趣,因为工作的兴趣更多的是来源于完成工作时候的愉悦感和被认同感。”

(家中DIY的黑板墙)

当你拥有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你就可以满足自己的兴趣爱好。近两年,Patrick利用业余时间潜心钻研西方艺术史。

“去年因为很偶然的机会,我开始对艺术史感兴趣。我考查艺术品背后的年代、社会背景、相关故事,这个过程让我对历史有了全新的认知也带给我很大的满足感。”

“同时,我也开始拾起中学年代出现在文学常识中的经典名著。学生时代的我对名著完全不知道该如何去读,跟读天书差不多,也不理解名著的价值所在,当时如果我有时间,宁愿看汽车杂志或兵器杂志,或者打打游戏、篮球。随着人生阅历的加深,我开始对文学名著有着逐渐深刻的理解。而且,‘阅读’这一件事不再是被迫去完成,而是自主选择,其动力与心境完全不同。现在读世界经典名著,我会带入自己的人生经历。前一段日子,当我读《悲惨世界》与《茶花女》的时候,不禁黯然泪下。”

(Patrick的爱犬)

文学和艺术作为课业来讲的确缺乏魅力,但投身社会以后,Patrick反倒从中找到了内心的安宁。

或许,在Patrick心中,自己安身立命的IT技术,和让自己感受幸福的精神生活,二者缺一不可,却永远不必合二为一。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