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更2024年5月21-日签1009
后悔没有早点读书学习85:轻蔑
今天我们将要深入探讨一种不常被深入剖析的情绪——轻蔑,以及由此衍生出的轻蔑型人格特质。每个人在某些情境下都可能对某些人或事产生轻蔑之情,比如无声的白眼就是一个典型的体现,但通常我们会迅速略过这种情绪,不去深思其背后的含义。然而,心理学家却从轻蔑情绪中揭示了许多深层次的信息。
【轻蔑的内涵】
轻蔑在很多人看来是一种“冷淡”的情绪,但心理学家对此有不同的见解,他们认为轻蔑实际上是一种“外表冷酷内心炽热”的复杂情感。2016年的一项研究揭示,轻蔑在一部分人身上呈现出稳定、持久的特点,进而提出了“轻蔑型人格气质”的概念。
【轻蔑型人格气质】
轻蔑型人格气质对人际关系和亲密关系的质量具有显著影响,轻蔑行为对双方都造成损失,被轻蔑者会感到受伤、遭拒、受排斥,而轻蔑者自身则处于一种“脆弱易受影响”的状态。
-
轻蔑作为一种情绪反应
2000年,Wagner对轻蔑情绪给出了初步定义,即它发生在人际交往中,包含了对他人负面评价,发起轻蔑的一方感觉自己优于对方。Schriber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深化解析,指出轻蔑情绪包含以下四要素:
a) 基于他人违反自身或所在社会群体的重要标准。
b) 先入为主的负面评价。
c) 回避或疏远的倾向:轻蔑者会选择远离或排斥轻蔑对象,如切断社交联系或避免互动。
d) 社会监管作用:通过孤立、羞辱等方式消除或重塑不喜欢的人,使被轻蔑者感到自己毫无价值、不受接纳、被边缘化。 -
轻蔑作为一种情绪气质
气质性的轻蔑指的是个体倾向于持续、稳定地贬低、疏远和贬损那些违背自身标准或价值观的人。具有这种情绪气质的人在婚姻和其他人际关系中会反复表现出轻蔑,如频繁的白眼、冷漠的言语等。 -
轻蔑的对象
轻蔑往往指向与自己层次相近但有一定距离的人,如熟人、同事、同一社会阶层的人,而非亲密的朋友、亲人或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相比之下,愤怒情绪更容易在亲朋好友之间产生。
【轻蔑与其他情绪和人格特质的关联】
- 轻蔑与其它情绪气质的联系与区别
Izard提出的“敌意三角”理论将轻蔑、愤怒和厌恶列为与敌意相关的三种主要情绪,均包含对他人的负面评价。但研究表明,轻蔑并非仅仅是厌恶和愤怒的简单叠加。
-
轻蔑与愤怒:两者虽有一定的正相关性,即喜欢轻蔑的人也可能较易愤怒,但它们在本质上有所不同。愤怒是一种强烈、瞬时、爆发式的情绪,侧重于对他人行为的不满及改变对方的意图;而轻蔑则更温和持久,伴随着对他人持续的负面评价,并涉及价值观和能力层面的高低判断,且伴有社会排斥行为。
-
轻蔑与厌恶:尽管早期研究认为轻蔑包含厌恶情绪,但新研究发现两者关联性较弱,甚至是负相关。厌恶通常是直接刺激引发的、包含生理反应的直观情绪,而轻蔑则涉及对他人保持距离的排斥行为,不含生理反应。
-
轻蔑与骄傲:意想不到的是,轻蔑与骄傲(尤其是自以为是的傲慢)存在一定的正相关性,而与真实的自豪感负相关。习惯于轻蔑他人的人很可能同时具有傲慢性格,但并不真正具备强烈的自豪感,这可能反映出自恋者内心膨胀的自我观念,并非真正拥有卓越成就。
-
轻蔑与人格特质
轻蔑与一系列人格特质,特别是“黑暗三角”中的自恋、马基雅维利主义和心理变态等特质呈现正相关。 -
轻蔑与脆弱的自我观念
尽管轻蔑者表面傲慢,但研究发现轻蔑与脆弱的自我观念紧密相连,表现为低自尊或自恋。轻蔑者可能表现出防御性的高自尊,但实际上易受外界评价影响,通过贬低他人掩饰自身的不足。同时,轻蔑与内疚、羞耻感也存在正相关,轻蔑者内心深处往往对自己评价不高。
【轻蔑对亲密关系的影响】
-
轻蔑与不安全依恋
轻蔑型人格的人更可能表现出回避型或痴迷型依恋风格,两者以不同的方式表达轻蔑。痴迷型者可能对亲近的人(如伴侣)表现出轻蔑,源于对方无法满足其对亲密关系的极高期待;而回避型者则在他人远离自己时更容易产生轻蔑,以此来保护自己免于暴露对亲密关系的渴望。 -
轻蔑对亲密关系功能的影响
轻蔑会降低亲密关系中的承诺和满意度,即轻蔑程度越高,双方承诺和满意度越低。尤其当一方感到被对方轻蔑(无论是否真实)时,对亲密关系的损害尤为严重。
轻蔑以其微妙、冷漠的形式表现出来,相较于愤怒、悲伤等激烈情绪,人们对轻蔑的研究尚不多。然而,这种隐晦的行为却对人际关系和轻蔑双方都有深远的负面影响。轻蔑者可能被贴上高傲、刻薄的标签,而被轻蔑者则可能采取自我抬高或自我贬抑的应对策略,这两种反应都会对其真实的自尊水平造成伤害。
总之,轻蔑有时是我们在面对挑战、威胁、复杂情绪时的逃避机制,通过轻蔑他人,我们可能无意间回避了理性的分析、共情和有效的社交互动。正视并理解自己内心的阴暗面,正如鲁迅所说:“我确实时常剖析别人,但更多的是无情地剖析自己。”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自我,接纳他人,促进人际关系的健康发展。
今日电影推荐:《西西里的美丽传说》朱塞佩·托纳多雷2000年意大利上映 豆瓣评分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