兑付压力
信仰源于从始至终的刚兑,30年的零实质性违约下,城投债是否已经经受住了时间的检验?
我们的城投债最早可追溯到1992年,当时魔都每年有5亿元的城投债发行额度,用于发展建设。
当初的规模与现在悬殊巨大,也就造成了兑付压力的不同,就好比欠100块和欠1万块,在还款压力上肯定存在不同。
从城投债存量规模来看兑付压力,据《中国房地产报》统计,城投债近10年存量规模如下:
2014年的时候,整个城投债存量规模为3.23万亿元,当年的发行规模为1.76万亿。这个发行量已经较2010年涨了10倍,2010年整年发行量才1898亿元。
到2022年末,整个城投债存量规模为13.8万亿,到2023年二季度末,发债城投平台存量债余额为15.61万亿元。
从总存量规模来看,这10年间城投债规模涨了5倍。
从发行情况来看,这10年间除了2017年、2018年因监管趋严导致发行量下降以外,其他年份发行规模都接连创新高,尤其是19年以后,口罩期间发了特别多的债。2020年城投债发行量为4.37万亿,2021年为5.47万亿,2022年有所回落但也发了4.34万亿,3年时间就发了14万亿的量。
前两年发行量多,就导致这两年成了到期高峰期。下图是去年广发证券研究团队统计的城投债到期及行权情况,去年总到期行权规模1万多亿,今年就飙升到4万多亿,明年到期量同样有4万多亿。
而据近期机构统计,今年城投债到期规模可能达到5.7万亿。
很多时候,规模翻倍后才是真正接受市场的考验。虽说经过30年的时间检验,城投债一直保刚兑,信仰很足,但早些年它规模小,每年到期量也少,因此在兑付上算不上吃力。
但经过这些年的不断发展,规模不断积累,尤其是前些年发了太多的债,现在集中到期,整体风险是可控,但这个压力值是有所上升的。再加上之前有卖地收入做支撑,大家手头相对宽裕,现在房地产景气度不高,对地方收入还是有影响的,另外在严格控制新增债务的背景下,发行审核监管趋严,所以才搞的部分区域资金紧张。
从过往经验来看,在监管“紧”周期时,城投也曾遇上过困境,但这么多年来,那些所谓的潜在风险还是被一次次妥善化解了。
比如近10年间,总共就出现过三轮债务置换来缓解压力。第一轮2015-2018年那波置换涉及规模约12万亿;第二轮2019年隐债化解涉及1579亿;第三轮2020-2022年6月涉及规模11170亿。第一、三轮都是全市场范围,第二轮是针对部分区域。
除此之外,上面的工具箱里还有一大堆可用的工具,只要愿意,面临的压力测试还是可以顺利过关的。现在上面是鼓励发展直接融资,未来标债类债务估计还会有比较稳定的增长。
总之,今年的城投资金紧张,更多的是为前面三年多的决策还债,当时借的钱多,现在还的钱就多,压力是增加了,但一些区域缺钱后更依赖从市场上搞钱,到时候有一些好的产品出来也不一定,所以风险和机遇共存。
今年明年资金紧张,可能后年又不紧张了,只要熬过这段阵痛期,后面风险下降也说不定,往后走城投可能在监管收紧与放宽间呈现出更周期性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