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如何逆袭成为优秀发言者?
1
我,发言恐惧症深度患者。
面对一群人发言,我会憋得脸红脖子粗,然后开始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讲,直到把别人讲得心不在焉,冷淡收场。
很佩服那些天生口才好的家伙们。他们往往对一些事例拈之即来,不仅讲得绘声绘色,还会即兴引申出精彩的结论。
我就不行了。上学的时候,多次的发言失败严重打击了我的信心,后来连举手的勇气都没有了。
好羡慕那些口才好的人们,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后来,工作原因,我教了一阵子的小学生英语。
小朋友们对于喜欢的老师从不吝惜表扬,终于有一天,我从小朋友们的眼神中看出,我讲的课,他们喜欢。原本对我来说漫长的一个半小时,现在却过得特别快。刚刚把重点讲完,还没来得及讲习题,就基本该下课了。
对于讲话不再打怵以后,我开始关注如何更加精彩的发言。
每个人对于发言精彩与否的判断标准不一样。对一个即兴演讲能力比较弱,无法随时罗列绚丽的辞藻,也无法即兴举出生动例子的普通人怎么办?
老舍先生说过:言语之美并不是耍贫嘴。
所以,一个好的发言是需要倾听者记住你的观点,而不是那些堂而皇之的例子。有多少人听别人发言的时候,记下来是逗乐的例子,而论点却忘得一干二净?
罗丹为什么砍掉巴尔扎克雕像那只完美的手?因为喧宾夺主了。
发言也是同样的道理。
所以不用太刻意训练优美的语言,只要我们能把事情说清楚就可以。
那什么重要?观点鲜明,逻辑清晰永远是一个好发言的关键!
2
是啊,每本理论书上都写要“观点鲜明、逻辑清晰”。可是怎么做到呢?
其实答案就在话题本身。(教会传道的赶脚)
卖个关子。先讲个《逻辑思维》里的故事:有个学生总考班级第一,可平时看着也不怎么用功,其他同学都特别纳闷,他怎么那么聪明。后来这个尖子生谈心得,说每个学期发下来新书,他都先背概念,然后把概念运用到不同题型里就可以了。
好的,关键词出现了!“概念”!
什么是概念?概念就是在思想中对事物本质的总体把握。
而我们发言,不就从表面说起,深入谈谈你认识该问题的本质么?
“概念”给我们提供了整个发言的布局思路。
怎么在发言中运用“概念”?举例说明,比如我们今天来谈一谈在文化艺术领域,某市如何做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概念角度入手,我们找到了三个关键词“文化艺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什么是供给侧,而不是需求侧?因为供给满足不了需求,即供需不配套,而gov能做的肯定是供给侧的调整。为什么要调结构?因为结构有不合理之处,哪里不合理呢?我们就得找一找,可能是城乡的文化艺术服务供给差异较大;可能高端与低端之间文化艺术服务供给差异较大。为什么要改革呢?肯定是因为原有的经济结构、生产关系适应不了现在的生产力了嘛,到了一个不平衡的状态,所以不得不改。看,从这三个关键词的解释一下子就能找到文化艺术领域政府要改革的原因。继续深入的问:我们需要改革,具体怎么改呢?就可以结合本单位具体的工作处室来分配工作。例如,公共文化处,可以加大对乡下文化艺术服务的供给;调整高端低端文化艺术服务质和量的供给,增加高端供给的量,提高低端供给的质。产业处,在审批、引进、扶持文化产业相关项目时要有侧重,转变gov服务职能,还市场主体地位。谈完怎么办,再谈谈这些规划如何才能落地?gov可以给哪些政策,资金,人力方面的保障?看,只要顺着概念慢慢缕,再结合具体的工作实际,发言就会很完整,而且逻辑清晰。当然上面就是我举的一个例子,答案不完全正确也不详尽,仅做参考。
3
《易经》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其实“概念”统领的整个发言,就是抓住了“道”,拿捏到重点。我参加过一些研讨会,有些发言者说,我浅谈一下吧,然后就小心翼翼的开始了碎片化的阐述。不知道别人听没听进去,我是听得比较混乱。最后,发言者的声音也越来越小,他可能知道大家不爱听似的,简短收场。
一个有逻辑,有观点的发言者,他本身一定是一个得“道”之人。我发现那些用概念统领全局的人,发言像平地生长出一颗大树,我们能清晰的听出树干、树枝、树叶,立体感很强。
他能从繁复的现象中抓取本质,能舍掉其他选项保留重点。
还记得研三那年写毕业论文,不会写,每天上图书馆,从书架上取回厚厚的书,一页一页看,凡是和论文有关的就摘录下来。最后摘录了厚厚一本,然后生拉硬凑把摘录编进了论文。可到头来我总觉得我写的那不论文,最多也就算是个大杂烩,这拼一点,那凑一点,像个拼布的大花被。
要说真没有自己的想法吗?有啊!但不知道怎么入手。即使提纲写了出来,也没太当回事,全当成是交差的任务。
现在想想,确实是本末倒置。
如果我当时明白“概念”的重要性,把“道”融写论文中去,我估计当时也不会那么狼狈和迷茫。根据概念逐渐分析,列出提纲,然后找能够论证分论点的论据,而不是相反。
我们在生活中这样的现象不也比比皆是么?
我们身边有太多忙得焦头烂额的人,一问,你今天干嘛了?可能大多回答不上来。因为所有事情混在一起忙了,或者哪个着急就做哪个,甚至去忙没必要忙的事。往往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如果把这个能力植入生活,每天一早,根据工作的重点来安排一天的时间,可能就会清楚哪些必须干,哪些可干可不干,哪些重点干,哪些了解就够了。一天就会过得井井有条。
得“道”之人会变得更加自信,因为一旦有了全局观,就像旅行者有了地图,每一个景点的走向,都了然于胸。一切尽在掌控中,又有什么可担心的?
其实一旦对事物有了全局概念,无论什么都不是那么难把握。因为即使它是新的,我们也知道它是从哪个枝干上长出来的。即使它很难,我们也知道怎么分解它,把它变成已知的东西。任何事物我们都有把握的办法,又有什么理由不自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