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空位时代”与诸侯割据。
在长期的对外扩张中,德国王室无暇内顾,国内封建主的势力增长,导致了皇权的衰落,因此,十三世纪中叶以后,德意志长期处于分裂割据状态,各个地方的诸侯争权夺利,混战不休。从1254年到1273年,国家进入可怕的空位时期。此时的德意志以分崩离析,由三名教会诸侯和四位世俗诸侯组成的选帝侯控制了皇帝的选举权,遏制了中央权力。帝国的君主政体改为贵族联邦政体,中央集权已经不复存在。
大空位时代:
公元1211年腓特烈二世即位为德意志皇帝,他在位期间,对德意志诸侯做了很多重大的让步,诸侯们在自己的领土上享有很高的自治权,权力更加显赫。公元1250年十二月十三日,腓特烈二世去世,其子康拉德四世即位,当腓特烈二世于1250年去世时,他把西西里和德意志交给康拉德统治。年轻的国王像他父亲一样受到教皇的威胁;教廷的目标是尽一切力量把霍亨斯陶芬家族的势力逐出意大利(有可能的话也赶出德国去)。因此,康拉德四世的统治必然充满了与教皇无休无止的争斗。
1251年,康拉德四世第一次入侵意大利,但没能实现清除那里的教皇支持者的目标;实际上,那是不可能的。作为报复,教皇英诺森四世废黜了他的西西里王位,并于1253年把它授予英格兰王子埃德蒙他是英格兰国王亨利三世之子。他在西西里的地位由于1253年10月攻占那不勒斯而得到巩固,但他与教廷取得和解的努力未能奏效。
1254年,英诺森四世将康拉德四世处以绝罚,这几乎等于断送了他的政治生命。但是就在同年康拉德四世死于热病,而英诺森四世也去世了。他的儿子康拉丁继续了与教廷势力的斗争,直到被彻底击败并死于非命为止。
康拉德去世后到公元1272年,德意志出现了将近二十年的大空位时代。1268年,康拉丁被斩首,标志着霍亨斯陶芬王朝的终结。
到了1273年,在世俗诸侯和教会诸侯的帮助下,哈布斯堡的鲁道夫一世打败了波西米亚国王奥托卡二世,登上皇位,结束了德意志历史上的“皇位空闲时期”。这位五十五岁的皇帝,在位期间,致力于扩大王室领地的势力,促使哈布斯堡王室成为德意志最重要的家族之一。到了1298年,鲁道夫之子阿尔伯莱希特被选为皇帝,之后,德意志皇位相继落入卢森堡和巴伐利亚家族手中。
诸侯割据时代
公元1312年,亨利七世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在此之前的1308年,他已经被推选成为卢森堡王朝的第一位德意志国王。
亨利七世是卢森堡王朝的第一位德意志国王,他在1310年进入意大利,1312年在罗马由教皇正式加冕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许多意大利志士都希望亨利七世能领到四分五裂的意大利实现统一,但是它实际上是要恢复封建领主在意大利的权力。这一行为导致了许多商业城市反对他,最终亨利七世没有取得重要的成果。
亨利七世去世之后,路易四世即位。1327年,路易四世加冕为意大利国王。1328年他从罗马贵族而不是教皇手中接受了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冠。他甚至册立一名敌对教皇:尼古拉五世。当教皇企图对他施以绝罚时,德意志选侯通过决议,规定德意志国王的选举无须经教皇批准(1338年)。路易四世在国内竭力扩大了自己家族的领地。
1346年,当路易四世还在世时,一些选侯在教皇克莱孟六世支持下选出了新国王,卢森堡家族的查理四世。路易四世的合法性受到质疑。然而当路易准备与查理四世开战时,他在慕尼黑去世。
1355年,查理四世加冕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他在位时期进一步向“选帝侯”妥协
选帝侯:在皇权孱弱的形势下,德意志许多诸侯和自由城市的权力与日俱增。与此同时著名的七大诸侯开始垄断皇帝的选举权。为了保护自己的权益,避免强大的王权出现,这些诸侯往往选举小邦诸侯当皇帝,封建诸侯遏制王权的形式已成定局。
在1356年,查理四世颁布《黄金诏书》,正式从法律上确立“选帝侯”对皇帝选举的特权。
黄金招数内容可分为五块:
一:皇帝由当时权势最大的七个选帝侯在法兰克福城选举产生。
二:选举会议由美因茨大主教召集并主持,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不再需要罗马教皇的认可。
三:世俗选帝侯由长子继承,领地不可分割。
四:选帝侯在其领地内政治独立,拥有征税、铸币、盐、铁矿开采等国家主权,以及最高司法裁判权。
五:选帝侯拥有监督帝国的新职权。
《黄金诏书》从法律上确认了七大诸侯选举皇帝的特权,从此皇帝完全丧失了政治集权的可能性。这种制度一直到拿破仑下令神圣罗马帝国正式解散才被废除,一共延续了四百五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