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孩子,无法忽视的情绪感受
如果把一个人的成长比作一辆汽车,情绪就是这辆汽车的能量,这种“移动的能量”如果发挥得当,管理得好,就能够帮助这辆车达成目标;相反,如果情绪管理不当,经常处于失衡和低落状态,很难帮助汽车到达目的地,甚至会走向危险。
为什么情绪感受无法忽视?先来了解一则案例:2016年央视新闻报道,江西省安福县一位15岁的少年小华,长期遭受同学殴打、欺凌,情绪和精神上出现异常,居然吞下大量铁钉自杀。面对恐惧情绪,小华曾尝试过反抗,但每次反抗会招来更强烈的欺凌,最后慢慢变得麻木,长期下来产生内疚,自责,羞耻感等复杂情绪,导致自残。
我们来看看小华事件中,情绪的演化过程:一开始小华是愤怒和委屈,而这种情绪无法释放,不被关注,他的反抗又导致同学更强的欺凌,愤怒和委屈就演变成了害怕和恐惧;恐惧的反应在行动上是退缩,此时伤心又无法排解,小华逐渐变得麻木,充满了无力感;这种无力感使小华充满了内疚和自责:“为什么自己这么懦弱?”此时,便产生了低自我价值感,开始厌弃自我;为了惩罚自己,为了让自己有所感知,他开始自残。
可见,小华在遭受欺凌的时候,他的情绪在发生变化的过程中,没有得到及时的关注,他在遭受身体暴力的时候,也遭受了情绪的暴力,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在不经意间,对孩子施予情绪暴力。比如孩子在遭遇委屈伤心难过等不舒适情绪的时候,大人们经常会说:你有什么好伤心的,别哭了,要像个男子汉一样!这样的做法,其实否定了孩子作为一个人最真实的情绪感受。
情绪的暴力不像肢体的暴力来的那么明显,它是隐形的,所以要得到格外关注。
我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孩子受了委屈却选择沉默?其一,孩子表达情绪之后,没有得到支持和帮助,甚至可能引来嘲笑,责骂或羞辱。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表达不舒适的情绪是不安全的“观点,放弃了在家庭中寻求支持和帮助。其二,是我们过往对情绪的错误认识——报喜不报忧。认为当出现不舒适的情绪,如委屈、伤心、生气、愤怒、沮丧等时,是不够好的表现,不应该出现;只有开心快乐才是应该的,是好的。
其实情绪只是一个人内心的感受反映到生理上的表现,是来自于一个人内心世界最真实的感受,没有什么好坏之分,需要得到有效关注。
那么,当孩子遭遇到校园欺凌,遭遇一些不公平的冷暴力时,家长可以做些什么?
首先我们要坚持一个原则,对校欺凌,坚决说no!
但是,如果把处理问题的焦点,放在讨回公道,改变对方家长或者其他外在环境的因素上,而忽视了对自己孩子情绪的支持和帮助,也许,孩子可能步入情绪恶化的深渊之中。
所以,当自己的孩子处在害怕担心和惊恐之中的时候,我们首先要把所有的精力放在自己孩子身上,通过了解自己孩子的情绪感受,找到一个方向,帮助孩子从创伤中恢复过来。看看这样一个环境中怎样可以为他提供安全,化解他曾经受到的惊恐,让他面对欺凌现象,面对不舒适的情绪,勇敢的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