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文章不一定是为了上首页投稿每天写500字每天写1000字

安全感不足的我如何育儿

2018-10-13  本文已影响11人  自在_安然

看到尹建莉老师上面这条微博,她描述了一个普遍情况,但并非必然如此。

成长环境必然会在我们身上打上深深的烙印,不健康家庭环境中打下的印迹,可能会伴随我们一生,想要修正或去除这些不健康的痕迹,需要经历艰苦的自我审视和重构。

一个人小时候的家庭教育中经常挨打受骂,长大后容易缺乏安全感、共情能力弱、内心能量不足,做了父母也同样可能没有足够的能量来爱孩子。

孩子会在和父母互动中形成关于自己、社会的认识,如果父母给了积极的回应,孩子也学会了积极的回应外界;反之,习得消极的回应方式。

如果成人后不能有意识的审视自己,孩童时期形成的心理模式,就像一只无影的手,在看不见摸不着的地方,牵引着我们走。就像被诅咒的命运一样,悲催的不安全感会代代相传,想想真的很可怕,能不能把这种代际不安全感的传递阻断呢?

答案是肯定的。首先必须先正确的认识自己,意识到自身的问题,并进行心理重建。每个人都有两次机会塑造自己,第一次是孩童时期,主要受限环境影响,第二次是成人后有了自我意识后的自我塑造。

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首先我们认识自己,对不安全感的心理模式保持察觉,打破无意识的状态,进而想办法,阻断不安全感的心理传递。父母没有安全感,又想给予孩子安全感,这是一个需要勇气和自我赋能去应对的艰难挑战。

我们身边有很多父母在成长过程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照顾,但他们对孩子却照顾的很好,他们超越了自己的无意识,重新塑造自己的安全感,也给予孩子安全感。

我自己也开始了这样的挑战。我很早就认识到了自己的人格缺陷,这种缺陷在我的育儿中不可避免的表现了出来,我非常爱我的女儿,也心甘情愿牺牲自己,可依然有时会焦躁不安,对女儿的一些表现无能为力、失控发泄情绪。养育孩子没有自己系统的原则,经常摇摆,不能确定哪种方式更合理。有时候我想逃避,把孩子扔给婆婆和老公。

为此非常苦恼,我意识到需要建立起一套自己的完整自洽的育儿方法,要有自己的标准而不是在外面的杂乱的声音中摇摆。我开始认真钻研育儿书籍,用认知科学武装自己,去寻找科学育儿的方法。我认识到自己的缺陷和不足,并试着调整自己的行为、平复情绪、专注的陪伴,观察孩子的需求,感受孩子的情绪,这个时候遇到问题会很容易想出解决的办法。

这样坚持了一段时间,我感觉自己整个人温暖起来,现在再也不吼我女儿了,女儿也变得越来越乖巧懂事,很多事情都可以和孩子协商解决。

所谓性格所谓脾气,不过是认知的外在表现,读书陶冶情操便是如此吧。育儿的过程也是父母再次成长的过程,保持开放与学习,反省自己的心智缺陷,重构自己,科学育儿。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