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限制了孩子的自主性
没有独立就没有自主,中国青少年的自主性普遍欠缺这是个性化难以生成的主要原因。大人包办了子女该做的事情,老师包办了学生该做的事情,集体包办了个人该做的事情,于是,依赖思想的产生也就在所难免了,敏锐的人会发现,一些孩子实际上成了父母、教师、各类明星人物以及其他什么人的翻版,而唯独没有他们自己的个性。
1.父母教养限制自主性发展
与国外比较,中国人不太提倡一个人的独立性,中国的小孩在物质和精神上都比较依赖成人。比方说中国的小孩很少有在上学期间打工挣钱,学费、生活费都是父母掏钱,而且无论父母还是孩子都觉得理所当然,等到孩子结婚,大部分父母还会义务地拿出大笔钱来供孩子生活。但是美国和欧洲的小孩十几岁时就会自己做兼职钱,他们在家里帮父母干活,父母也会给孩子钱,孩子成年后就完全独立,父母也不会有节衣缩食为孩子成家钱的打算。
溺爱和过分保护的教养方式危害孩子的自主性。溺爱表现为家长对子女的不合理要求的无原则的满足和迁就;过分保护则表现为家长对子女独立要求的束缚和限制,在生活中的包办代替。有的父母为孩子做得太多,导致孩子连最基本的自理能力都没有。很多父母每天为孩子做饭、洗衣、整理房间,甚至倒好洗脸水、挤好牙膏后才去叫孩子起床。在日常生活中,孩子缺乏独立思考、判断、决定的能力及调整的能力。这样的青少年一旦遇到外界不良影响和诱惑,就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2.学校教育限制自主性发展
我们的教育对于学生自主性的限制非常大,这种教育的不良后果在其参加工作后才逐渐显露出来,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在对比了中美两国高教特点后指出,美国大学生相对自由的选课制度和较充足自由的活动时间,有利于个性的形成与想象力的加强。这是一种鼓励尖子出成就的教育体制。中国的传统教育注重基础和循序渐进,鼓励“业精于勤”,但缺少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1)教育过程重智轻德
当前的教育过分强调分数和成绩,限制青少年的兴趣和创造力,中国的学生是全世界最刻苦的学生,但是自主性差也是全世界知名的。除了学习,什么都可以不做。学习占据了大部分时间,其他方面都被忽视了。
(2)教育重视纪律,强调一致性,对学生的兴趣和独立性限制太多。保持与大家一致肯定没错,但是做自己想做的事可能会受到责备惩罚。
3.同伴群体的约束力和号召力
同伴群体是青少主要的参照群体,群体内部形成的不成文规范和倡导的态度、行为对个体的影响很大;如果青少年处于不良同伴群体中,就很容易受到负面影响,忽视社会规范,表现出群体内的从众和违规行为。
4.社会的不良因素影响
(1)社会对青少年的法规约制力度不够。青少年学生大多只知道读书不懂社会,缺乏正确认识社会的基本知识和与社会接触的正确心态。盲目地、被动地接受社会的各种现象,并受到不良现象的影响。
(2)社会教育场所太缺乏。非营利性的文化宫、青少年宫、体育馆、科技馆、展览馆、图书馆、美术馆等太少,有的成为经营性场所;而营利性的游戏厅,歌舞厅、录像厅和网吧比比皆是。
(3)各种迅速发展和广泛善及的大众传媒,渗透到了社会每一领域和生活每一个角落。由此导致一方面信息量的惊人增长,另一方面无用信息甚至有害信息随时扰人,青少年决乏判断能力,容易导致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