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自律成为孩子的生活方式?(阿莲的每日一省725)
什么是自律呢?
简单说就是自我管理的一种状态,有发自内心的自我控制能力。
培养孩子的自律,几岁是关键呢?
从三岁开始着手培养,一般到十岁才能真正的形成自律。但很多家长等到孩子大了岀问题了才开始严格管理,着手培养。小的时候不去培养大了以后你说他还听吗?
遵循原则:早培养早受益,有合理的期待值(自律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循序渐进)
具体的措施有哪些呢?
第一,制定合理的家庭规则
从生活中的规则开始,培养孩子对某一简单事情的自律,迁移到学习上的规则,提升自律能力。父母要坚持底线和原则,千万别期待孩子一开始就自律。就像十字路口过马路这件事,有多少成人是靠红绿灯而不是靠自觉,没有监督机制交通会乱成一锅粥的。
孩子想不想做是一回事儿?能不能做是另一回事儿?面对是玩手机还是写作业,有几个人是发自内心的想写作业,都想玩手机,但不能总是玩手机,因为要写作业,能抵制手机的诱惑,去做该做的这就是自律。
整个陪伴监督的过程,家长要注意:您的要求越明确,孩子执行越到位。比如:孩子,咱有五分钟咱要关电视了;咱今天再写一套英语试卷就下楼去玩;咱数学再写一页口算就可以休息10分钟等。
(规则一定建立在牢固的情感基础之上,而不是陷入死板的条条框框里)
第二,帮助孩子认识和管理时间
比如看电视的时候说好的是30分钟,到25分钟的时候,可以提醒孩子,孩子咱们已经看了25分钟了,还有5分钟咱就要关电视了。
大概率一个孩子情绪稳定的时间越长,自律性越高。
培养孩子能静下来的几件事儿:比如做手工,剪纸,下棋,画画,当一个孩子能够静下来的时候,这个能力可以迁移到学习上,他很有可能课堂上能静静的听老师上课;自习的时候,能够安静地写自己的作业,这就提升了一个孩子的专注力和注意力,也是他的自律性的展现。
第三,先苦后甜,延迟满足
把棉花糖实验可以用在自己家里锻炼孩子
延迟满足的三个误区:1、有的家长学习过,延迟满足之后。在孩子小的时候,孩子哭了,也不去抱孩子(0到3岁的一个孩子,如果在情感上不能满足孩子,不能给到他安全感,就盲目的用延迟满足,会导致孩子情感匮乏,影响孩子一生的幸福力)
2、孩子要买的东西明明合理的,可以当时就买,非得过一阵子再买。
3、孩子完成了学习任务,想要看会电视,非要让他等。
所以我们在运用延迟满足时要注意三个事项:1、孩子三岁以前情感上要被充分满足。
2、延迟满足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明白等待是有意义的,如果你让孩子的等待没有意义,那就不要用延迟满足。
3、要让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对自己的掌控感,同时也让他感受到先苦后甜的这种感觉。
即时的回应和鼓励,不夸棒、牛、厉害,要认可凭你的努力超越自己,做到了什么什么。用可操作性语言给到支持!
四、最终自律能否成为孩子的生活方式,根源在父母
再好的教育理念,也抵不上“身教”这两个字的重要。
您平时是不是一个自律的人,或者说孩子的监护人里有没有影响孩子自律的人,这很重要。一个家庭中人人都能自律的生活,加上您从小对孩子的自律进行刻意的培养,自律就能成为孩子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