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之病辨疑】
颈椎病是一种以椎间盘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疾病。
由于颈椎长期劳损、骨质增生或椎间盘突出、韧带增厚,致使颈脊髓、神经根、椎动脉受压,交感神经受到刺激, 出现一系列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
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近年来颈椎病的患病率不断上升,且发病年龄有年轻化的趋势,甚至连十几岁的孩子也会患颈椎病。
颈椎病的发生与患者职业紧密相关,如会计、办公室人员、打字员、抄写者、司机等发病率明显高于其它人群。长时间用笔记本电脑、低头玩手机人群的发病率也高于其它人群。
根据受累组织和结构的不同,颈椎病可分为五种类型。
一、神经根型颈椎病:
此型发病率最高,约占60%~70%。主要病变为椎间孔变窄导致颈神经根受压,多见于第4~7颈椎。
二、脊髓型颈椎病:
此型最危险,主要病变为颈椎病变导致脊髓受压、炎症、水肿等。
三、交感型颈椎病:
主要病变为颈椎病变刺激颈椎周围的交感神经末梢。
四、椎动脉型颈椎病:
由于骨刺压迫椎动脉或血管变异导致供血不足。
五、混合型颈椎病:
混合型颈椎病是指颈椎间盘及椎间关节退变及其继发改变,压迫或刺激了相邻的脊髓、神经根、椎动脉、交感神经等两种或两种以上相关结构,引起了一系列相应的临床表现。
颈椎位于头部、胸部与上肢之间,是脊柱椎骨中体积最小,但灵活性最大、活动频率最高、负重较大的节段。由于承受各种负荷、劳损,甚至外伤,所以极易发生退变。
由于颈椎长期劳损、骨质增生,或椎间盘突出、韧带增厚,致使颈椎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受压,交感神经受到刺激,从而引发颈椎病。
颈椎的退行性变:
颈椎退行性病变是导致颈椎病的主要原因。随着年龄增长以及颈椎长期使用超负荷,修复能力降低,患者可出现颈椎各结构的衰变及机能的衰退。其中,椎间盘的退变是颈椎各结构退变的首发因素。
颈椎发育性椎管狭窄:
部分患者在青春期发育过程中,椎弓发育扁平,导致椎管矢状径小于正常。在此基础上,轻微的退行性变即可出现脊髓压迫症状,诱发颈椎病。
慢性劳损:
患者长期进行超过肩颈所能耐受的各种活动,产生累积性损伤。因其不同于明显的外伤,故常被忽视,但其对颈椎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及预后等都有着直接关系。
慢性劳损主要包括以下三种情况:
一、不良的睡眠体位
诸如枕头过高、过低等不良的睡眠体位,使颈椎处于非生理性姿势状态,大脑处于休息状态时不能及时调整。长时间保持该体位必然造成椎旁肌肉、韧带及关节的平衡失调,加重椎间盘组织的负荷从而加速退变过程。
二、不当的工作生活姿势
因某些职业需要,人们长期低头工作必然造成颈后部肌肉韧带组织的劳损。同时,在屈颈状态下椎间盘的内压力大大高于正常体位,甚至可超过一倍以上,这就使其退变进程大大加快。
三、过量的体育锻炼和过度的颈部运动
适量的体育锻炼有助于健康,但超过颈部可耐受量的运动,会导致颈部劳损。如以头颈部为重心的人体倒立或翻筋斗等,以及连续数十次以上的颈椎全方位大幅度运动(例如“米”字操)可引起颈部关节囊、韧带等松弛乏力或加重颈椎的负荷而引起颈部劳损。
颈椎病患者症状较为复杂,一般可出现颈背疼痛、僵硬、四肢麻木无力伴不灵活、头晕、头疼、恶心、呕吐、失眠、高血压等症状。
严重时甚至可表现为视物模糊、心动过速、精神抑郁、吞咽困难、或突发性四肢麻木无力、大小便无力甚至失禁、瘫痪等症状。
典型症状:
一、神经根型颈椎病
患者早期症状为颈部疼痛、发僵;上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此疼痛和麻木可沿着受压神经根的走向放射;当头部或上肢姿势不当或突然牵扯患肢时,可发生剧烈的放电样锐痛;严重时患者感觉上肢沉重、无力、握力减退,有时可出现持物坠落。
二、脊髓型颈椎病:
患者下肢多有麻木、沉重,行走时双脚有如踩在棉花上的感觉;上肢麻木、疼痛,双手无力、不灵活,难以完成写字、系扣、持筷等精细动作,持物易落;躯干部出现感觉异常,患者常感觉在胸部、腹部或双下肢有如皮带样捆绑感。
三、交感型颈椎病
患者常有头晕、头痛、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易集中;耳鸣、耳堵、听力下降;鼻塞、口干、声带疲劳等;恶心甚至呕吐、腹胀、腹泻、消化不良、嗳气等;心悸、胸闷、心率变化、心律失常、血压变化等;面部或某一肢体多汗、无汗、畏寒或发热。
四、椎动脉型颈椎病
患者可有发作性眩晕、复视伴有眼震;有时伴恶心、呕吐、耳鸣或听力下降,这些症状与颈部位置改变有关;头颈处于某一特定位置时患者可发生下肢突然无力猝倒,但是意识清醒。
五、食管型颈椎病
吞咽时有梗阻感,甚至出现进行性吞咽困难。这是由于颈椎前缘巨大骨赘直接压迫食管后壁,引起食管狭窄,也可能是由于骨刺形成速度过快,刺激食管周围软组织所致。
伴随症状:
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可伴有血管运动神经的症状,如手部肿胀、无汗、疼痛等。晚期可以出现肌肉萎缩。
还可出现胸部疼痛,表现为起病缓慢的顽固性的单侧胸大肌和乳房后疼痛,检查时有胸大肌压痛。这与颈6和颈7神经根受颈椎椎间盘突出、骨刺压迫有关。
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部分患者可伴有膀胱和直肠功能障碍,如排尿无力、尿频、尿急、尿不尽、尿失禁或尿潴留等排尿障碍,大便秘结,性功能减退。
交感型颈椎病:咽部异物感:吞咽时有梗阻感,少数人有恶心、呕吐、胸闷等症状。但是没有椎体前缘巨大骨赘,也没有食管占位性病变。与颈椎节段性不稳定刺激交感神经末梢有关。
视力障碍:表现为眼胀、干涩、流泪、畏光、视力下降等,个别患者还可发生失明。这与颈椎病造成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引发的大脑枕叶视觉中枢缺血性病损有关。
椎动脉型颈椎病:常在站立或行走时因突然扭头出现猝倒,倒地后能很快清醒,不伴有意识障碍,无后遗症。此类患者可伴有头晕、恶心、呕吐、出汗等症状。这是由于颈椎增生压迫椎动脉引起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所致。
混合型颈椎病:一般病因比较复杂,主要有(1)压迫,分为动态压迫和静态压迫。(2)不稳定。(3)血运障碍。
颈椎病一般就诊于西医骨科,部分患者由于严重肌萎缩、脑供血不足出现头晕等症状,可就诊神经内科,排除神经内科疾病可能。
X线检查:
X线平片可以明确是否有骨的破坏及颈椎的畸形,观察有无骨刺、椎间隙狭窄以及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等表现。同时,颈椎过屈过伸侧位X线片在临床上有重要的意义,是颈椎病诊断过程中常规、基本的检查措施。
CT检查:
CT检查可以显示病变节段椎体前后缘、钩椎关节是否有骨质增生以及是否存在后纵韧带骨化、黄韧带钙化或者骨化情况,为颈椎病的诊断提供依据。
磁共振成像(MRI):
MRI检查可以清晰地显示出椎管及脊髓受压部位和内部形态改变,对于神经根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与脊髓损伤、脊髓肿瘤、脊髓炎症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其它影像学检查:
包括经颅彩色多普勒(TCD)、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等。
可用来探查基底动脉血流、椎动脉颅内血流,是检查椎动脉血流情况的重要手段,是临床诊断颈椎病常用检查手段。
症状轻微的患者,西医会采用保守治疗。通过物理疗法、运动疗法、药物治疗、牵引等来控制症状,减少复发,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症状严重时,压迫神经根或脊髓的患者需住院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对脊髓、神经构成压迫的组织、增生的骨质、颈椎椎间盘和韧带进行切除,或将颈椎的椎管扩大成形,使得颈部的脊髓和神经得到充分放松,通过植骨或内固定将颈椎之间固定融合,从而提高颈椎的稳定性。
手术适应症:脊髓型颈椎病一旦确诊,经非手术治疗无效且病情日益加重者应手术治疗 ;神经根型颈椎病症状重、影响患者生活和工作、或者出现了肌肉运动障碍者 ;保守治疗无效或疗效不巩固、反复发作的其它各型颈椎病,应考虑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可分为颈椎前路手术和颈椎后路手术:
前路手术:指在颈部前方或侧前方进行手术,手术步骤包括减压和重建稳定两大部分。减压是指切除突出的椎间盘、增生的骨赘或者大部分椎体、肥厚和骨化的后纵韧带,彻底解除脊髓、神经根的压迫。重建稳定包括融合与非融合技术。融合术指采用自体骨块、同种异体骨块、椎间融合器、钛笼、3D打印人工椎体等材料填充减压时切除的椎间盘、椎体,辅以钛板和螺钉固定,实现永久稳定。对于椎间隙退变较轻、单纯椎间盘突出等软性压迫的患者,采取非融合技术,即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可以保留手术节段的活动。
后路手术:指在颈部后方进行的手术,主要包括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和椎板切除加固定融合术。通过扩大椎管的有效直径,实现解除脊髓压迫的目的。
颈椎病的预后与患者的病变类型、程度、治疗干预力度及个人体质等多种因素有关。多数颈椎病患者症状常为颈肩疼痛不适,一般有从急性发作到缓解、再发作、再缓解,而颈椎病已经进展到压迫脊髓、神经根的患者,已经出现了相应的神经功能障碍,预后相对差。
慢性病程,易反复发作,且相关症状严重影响正常工作及生活质量。
若不及时控制疾病进展,可造成不可逆转的神经功能损害等,有的患者可出现瘫痪。
颈椎病不会自愈,有的患者症状较轻微,可通过自行休息,恢复正常,但容易反复发作。
西医认为颈椎病一旦发生,很难根治。因为颈椎病的病变基础是随着年龄的增大,颈椎结构退化,是不可逆转的。但可以通过治疗干预、护理控制疾病进展。颈椎手术也不是以根治为目的的,是通过重建一系列生理结构与状态,解除神经、血管等组织的压迫,进一步纠正神经的状态和功能。
约90%的患者经过非手术治疗只能缓解。有个别患者已经进展为脊髓型颈椎病,手术干预也只是控制病情进展、缓解症状。
中医认为颈椎病发病的主要原因有:
一、肝肾亏虚、气血不足、久病体弱、肝血不足、肾精亏损、经脉失去濡养、可致肢体筋膜弛缓,手足痿软无力,不能随意运动、肝肾不足,气血亏损所导致的。
二、风寒湿痹、经络受阻,由于风寒湿三种外邪侵入身体,流注经络,颈椎病的发病原因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而引起肢体与关节疼痛、酸麻及屈伸不利等。
三、痰湿凝阻、经络瘀滞。痰是机体发生病理变化的产物,由人体的津液凝聚变化而成,由于肺、脾、肾功能失调,加上寒热、燥湿等外邪因素影响了津液的正常输布和运行,颈椎病的发病原因是因为停聚在机体某个部位,造成气血、经络运行不畅,这样又导致了人体出现新的功能障碍。
中医冶疗颈椎病一般采取疏风解表、散寒通络、祛瘀通络、化湿平肝的汤药或中成药。
中药外治疗法:有行气散瘀、温经散寒、舒筋活络或清热解毒等不同作用的中药制成不同的剂型,应用在颈椎病患者的有关部位。颈椎病中药外治的常用治法有艾灸、熏蒸、腾药、敷贴膏药、喷药等。
黄帝内经又是如何来阐述颈椎病的?
黄帝问曰:痹之安生?岐伯对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
现代脊椎病多为痹症,痹者,闭塞不通的意思。痹症主要原因是风寒湿三气乘隙侵入人体,壅塞经络,凝滞气血,发为痹症。风气胜者为行痹,风为阳邪善行而数变,入侵人体鼓荡血脉则游走不定,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因寒为阴邪,其性凝结,寒邪客于肌肉筋骨之间,致使气血凝滞不行,其痛较重,固定不移,故称“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湿为有形之阴邪,其性粘滞,入侵人体,最易伤害肌体内的阳气,留滞于皮肉筋脉,壅闭经络,阻碍气血流行,故使人肢体沉重,或痛或不仁,故称为“著痹”。因其病邪属湿,故又叫湿痹。
黄帝问曰:其有五者何也?岐伯对曰: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至阴遇此者为肌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
骨痹:冬气通于肾,肾主骨,如肾气衰不能适应,冬天严寒气候,受邪而成痹者称为骨痹,骨痹则不能生髓养骨而骨痿。其表现为骨痛,身重,有麻痹感,四肢沉重难举。肾水不能生肝木,则肝阴不足,筋脉失养则挛急,足不能行,故尾骨下蹲以代踵。肾脉贯脊与脊髓相通,肾虚受邪,精髓不能上注,脊骨失养,则萎而不举,故身曲偻不能直,头不能仰,脊骨高耸反高于头,身如蜷曲状,故曰以脊代头。强直性脊髓炎症状多以骨痹为主,日久不愈,复感外邪,邪气内迫,内舍于肾而变成肾痹。
筋痹:春气通于肝,肝主筋。如肝气衰,不能适应春生之气,受邪而成痹者,称为筋痹。其表现为筋脉拘急,关节疼痛,难以伸张。因筋聚于关节,风寒湿邪伤于筋所致。类风湿关节炎症状多肝筋受伤所致。
脉痹:夏气通于心,心主血脉,如心气不足,不能适应夏季暑热之气,受邪而成痹者称为脉痹。其表现为不规则的发热,肌肤有灼热感,疼痛,皮肤或见红斑,因多血虚风湿寒流滞血脉化热所致。
肌痹:至阴指长夏。长夏湿气通于脾,脾主肌肉,如脾气衰,最易感受长夏之湿邪,而成肌痹。其表现为肌肉麻木,或酸痛无力,困倦,出汗等。由于脾虚卫气不固,风寒湿邪侵入肌肉所致。此病在南方最多,现代肩颈疼痛,落枕、臂膀抬不起来,多是由此引起。
皮痹:秋燥之气通于肺,肺主皮毛。如肺气虚不能适应肃杀之气,受邪而成痹者,称为皮痹。其表现为皮肤枯槁麻木等。由于风寒湿邪气侵入肌表,使卫阳之气不能温养所致。
五痹不已,重感于风寒湿三气必内侵脏腑。
这五种痹症如不能及时治愈,开始是伤及皮肉筋骨,久而不去,则伤及内脏,造成五脏之痹症就会大大影响身体的健康了。
“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经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
病邪侵犯人体,首先破坏阴阳的协调平衡,使阴阳失调而发病。“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疾病是可以认识的,也是可以防治的,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
所有类型的颈椎病应该注意的事项,基本上都一样,但是最重要的一点是不能够受到外伤,尤其是对于脊髓型颈椎病,如果受到外伤的话,很容易引起神经的损害,出现不同程度的感觉运动功能障碍,尤其是坐车的时候,由于车追尾或者急刹车导致了脖子前后方剧烈的扭动,很容易引起神经受到严重的损伤,很多患者在受伤之前没有任何的神经损害表现,但是在受伤的瞬间或者之后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瘫痪症状,一定要注意。
另外,还要特别注意避免受凉,加强保暖。
夏日空调冷风对着颈部直吹或冬天不注意保暖导致颈椎受寒。都会诱发和加重颈椎病。得了颈椎病不要盲目的进行按摩,牵引,一定要找专业的。
通过我的临床实践证明:有一些久治不愈甚至被医院认为终身不孕的男女不孕症,有一部分是有颈椎病引起的,完全可以治好。针灸推拿具有很好的疏通经络和刺激人体神经、促进气血生成、平衡阴阳、活血化瘀、解除肌肉紧张、理筋复位的作用。针灸推拿疗效好,痛苦小,成本低,治愈率高,病人恢复的快,完全可以根治,愈后不影响正常的生活质量。
备注:此篇文章原稿写于公元二零二零年十二月二十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