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应该如何写

2023-07-28  本文已影响0人  润土养金

人人都可以写作,你信吗?

信。

是因为写作的门槛很低,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人都能提笔就写,不管写得好不好,只管写,只管自嗨,可能有一天量变终究会引起质变。

不信。

是因为自己写的东西没有人看,吸引不了读者,进而写作的积极性受打击,怀疑这句话。

其实,写故事,写小说都有一定的行文章法,也就是套路。摸清或是琢磨透这些套路后,你就会成为高手,当然写作是需要一定天赋的。

以下是写作训练营的笔记,常看常新,反复揣摩吧!


在写小说之前,创作者要对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有一个很明确的定位,明确的定位不一定是交代出他的身高体重或是外貌长相,而是要突显出人物的特性。日常中有的人一出场就是焦点,有些人可能见了面好几次都不一定能够记得。小说也是一样的,小说里会有突出的人物,这个人物要有鲜明的个性或是有辩识度的表达,才能够在小说中担任主要的角色。他不需要像英雄那样拯救世界,也不需要非得在小说中有所作为。但是既然小说的主题是人,我们就必须要在他身上写出亮点。

这个亮点如果不是他的行为,那就要是他的对话生动性,还有他说的内容合不合乎逻辑,先不论主题是什么,描写出来的人物形象,是能够让剧情变得曲折动人的关键条件,他决定了这个主题能不能够说服读者,能不能带起读者的阅读情绪,能不能撑起整篇故事的情节。因为小说是由角色来演,如果角色演的不好,小说的主题就不明显,观众看了还会打瞌睡。环境跟角色,至少要有一样东西是会动的,这个动是人物自己动,而不是我们来帮他动。

创作者不需要帮角色想,帮他们表达,而是让角色自己说话自己思考。刚开始写小说时,自己对自己写的内容一定会没有信心,写的时候害怕自己表达得不够清楚,所以会想去帮他解释,或是为一段对话写很多旁白,可是要记得哦,角色是小说里的演员,而作者只是导演跟编剧,我们不能够介入他们的活动,只能挑选适合的人物,让他们自己去演。也就是说只要人物塑造得够好,作者不需要去考虑这些问题,读者也能沉浸在里面。

想要让角色变得有生命,最快速的方式就是想象他真的是有生命,是一个活生生的在我们周围就会看到的人,我们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说话方式,口头禅,还有说话的时候会有的行为动作,如果只凭想象力去塑造一个角色,那能体现出来的动作跟语气就会有限,灵感也会很容易枯楬,要编很难,所以我们一样从日常生活中去找。

小说中想要写到的身份、年纪、性别、个性,在我们的周围总会出现一两个,一个人物套用一个周围的人,观察他讲话时的动作、口头禅、他的穿着习惯,想象如果是这句话由他来说的时候,他会怎么表达,在说的时候又会有什么动作出来,甚至你请他说一遍都行,这样可以避免小说里所有的人物只有一种表达方式,这种表达方式也就是作者的表达方式,就算只是一句对不起,每个人表达的方式也不会一样啊,要让读者感觉这是角色在说话,而不是作者在说话。

这样子做的好处是可以避免掉我们在写到与自己不同性别、或是跟本身落差很大的角色时会产生的别扭和虚假感。我们已经觉得他这样的动作和说话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因为在我们面前他们就是这样在说话,一旦我们觉得理所当然,我们就能写得自然,而不会想要去做解释。

人物跟对话。

女生用女生的语气,男生用男生的,女生可以适量加进一些情绪性的助词,把句子拉长,必要的时候还可以配合她的个性,啰啰嗦嗦讲一大串无关紧要的内容都没有问题,男人说话比较阳刚,句子较短,主要还是看你设定进去的人物风格去做调整,我们投入进去的那个人在这种情况下会怎么表现,那就让他怎么表现。只要表现,不要做揣测或是说明。

至于人物外表就和环境一样,写出来是为了烘托跟陪衬,可以提到,但不一定要写到很明确,如果他的外表与他的行为有一定的关连的话就可以试着往细节写,例如说他是一个驼子,驼子的身份会带出这篇文章的主题,那就可以多写一些驼子的形象,他有多驼,在他面前的人能不能从他弯下去的角度看出他头顶有没有秃,如此一来就加深了人物在读者眼中的印象。

小说是读者和作者共同完成的,不论是情节还是人物都是一样,我们只要写一半,剩下的一半留给读者,因为作者是永远满足不了读者的全方位需求的,所以不妨留一点空白让他们自己加上想要的内容会更好。

如果想要突显人物的完整性,我们就从他说话的语气声调还有他的习惯动作去体现,尽量避免把他的外表巨细靡遗都写出来。在对话之后的描写中也许会需要用到一些人物的动作或手势,比较简单的方式除了身边的人之外,也可以随机把让你印象深刻的路人照下来。想不到用什么去做描写的时候,就翻这些我们搜集到的素材去看去连想,去描写他的服装风格,或是他身上特有的标志或胎记。

一个角色套用一种对话思维和习惯之外,和环境一样多余的东西不要有,适时的刻画人物是一种画面感的加强,但太多的话就会是阅读上的负担。

不靠作者来解释,靠对话来呈现,就是最标准的对话推进情节的方法,一段对话带出一件事情,让每一件事都从对话当中去展开,去解决,而不是作者用旁白的方式去把事件解释出来。

要留意的是即使说出了一件事情的真相,也要再给出另一件事情的悬念,因为故事还没有结束,在每一段对话中都给自己留一点后面的路,这样我们后面才有东西可以写,也有助于更多情节的发展还有留给读者的脑补空间,刚才提到的外表不要一次说完也是一样,可以顺着情节做补充,这句话说完她摸了摸耳朵上的银色耳环,下句话说完她伸手把及腰的长发扎起来,再下一句她努力压住被风吹得飘散的绿色长裙,把人物的形象顺着情节慢慢遞进,活化角色在读者心目中的样子。而不是直白地介绍说她有着长长的头发,戴着银色的耳环,还穿了一袭绿色的长裙。

第一人称

好处之一是作者可以透过主人称的角色,去表达自己看到这件事情的想法。如果有习惯去为角色心态做出说明的人,就比较适合使用第一人称的写法,以直接说明的方式让读者知道角色当下的情况,但是这种一边演绎一边说明的写法本身就不讨喜,只是为了让句子看上去更符合逻辑,如果说明和感受写得多了就会起到反效果,变成全篇的叙述。

而容易让读者身临其境才是第一人称最主要的优势,但是大多数刚开始写作的人,只是把他当成了一个表述事件的载体,而忽略了能够体现身临其境,让读者有代入感的这项优势。既然选择了第一人称,那就是所有的五感体验都可以将他们呈现出来,因为我亲自去摸了,去听到去看到了,所以才更应该要将这种感受传达给读我的人,这种感受并不是直接写出我感受到了什么,而是用感官的描述自己所感受到的东西。

比较恰当是第三种写法,只写事,不写感受,因为我是事件的旁观者,我只能告诉读者事情进展的过程是这样的,我眼前的画面是这样,让读者去凭着我看到的画面,想象女生此刻的心情是如何,我们不要代替角色去说话,也不要代替读者去想象。因为这篇小说是角色的,是读者的,当我们写完它的时候,其实它就已经不是我们的了。

第三人称是一个掌镜的视角,优势是比较可以知道事情全面的经过,所有角色发生的事,在哪里说过的哪些话都可以写出来,因为这是一个可以移动的镜头,既然这种写法能够让读者看出更多的事情,那作者本身的思想就更不需要在里面多加说明,因为到处都是可以体现出主题的描写。第三人称的缺点是因为与人物离得比较远,读者对于现场的感受能力就不会太强烈,只能像看电影一样,凭借着人物的对话和行为去补足想象的空间。

但也就是因为读者只能凭动作行为去想象,所以第三人称很适合留下一些悬念还有伏笔,毕竟镜头的切换时间是由掌镜的人决定的,哪一句话要在哪里点到为止,哪一个过程先不交代明白,直接切到下一个画面,这些都是写的人说了算。所以一些惊悚、探案之类的题材,很适合用第三人称去做描写,我们可以用画面带出各种立场,全方位去了解事情的经过,并且在每一个角度当中留下一个伏笔,最终总结出事情的真相,在描写的过程中几乎是不受限制的。但是同样要用行为去取代比喻或感受,留给读者在看到这些画面时的想象空间。

如果说第一人称重视的是临场感,那第三人称重视的就是悬念和留白的运用。

第二人称

第二人称也是一个限知视角,介于第一和第三人称之间,但他不会有第一人称直接的感受,也不会有第三人称的全知性。第二人称有两种叙述手法,第一种是由我在“你”所发生的事情中所产生了共情,也可以叫做移情。就是视角其实是有一个我的,这个我和你必须是很亲近,而且有连带关系的人,事件是发生在你的身上,而我因为离你很近,所以能够体会到你的感受,然后用我看着你的视角替你表达出来。

其实共情类的第二人称,要说是第一人称也不为过,因为主视角其实还是“我”,但是情绪上是有差别的,差别在于他不是描写第一人称的“自身情感”,也不是描写第三人称的“同情情感”,而是描写第二人称的“移情情感”。同情是一种想象,想象他很可怜,想象他很难过,而移情则是将他的感受完整转移到我身上,可能是亲人,可能是挚友,你失去如同我失去,你感受如同我感受,但是我又比你还要更自由,在这篇小说中我不用去帮你解决问题,我只需要在旁边看着你,用从你那里共情到的情绪说出你的故事就好。

而在文章当中或是文章最后让“我”出来,可以再进一步缩短小说与读者的距离,读者是透过“我”来与主要人物有了共情性,许多人写散文的时候会用第二人称,但是却不知道如何把这个人称用在小说当中,因为小说重在描写事情,而不是写出情绪,但是用你同样可以描写事情,只要描写出我看到你所正在做的事情就好,就像第三人称一样简单,而且还能把自身的感受描写得比第三人称还要具有合理性,因为第三人称是镜头,镜头无法共情,但是第二人称是一个跟主角很接近的人,这个时候去形容主角的感受就比较符合逻辑。

另外一种第二人称的写法是全文没有“我”的出现,视线的范围跟第一人称其实是一样的,当这种第二人称写完之后,我们如果把全篇的“你”,取代成“我”或是“他”,会发现结构和逻辑都和本来的并不矛盾。这种的好处是可以避免作者过度代入,在情感的叙述上相对克制,毕竟不是主人称写法,所有的感受和情绪的表达都不应该要有,看上去的内容不仅足够靠近人物,但又不是非常矫情,在阅读上可以近距离看到主角发生的事情、陷入的冲突,像是身临其境,但是又有一点安全距离,对于情緖上的留白程度可以有所提升和帮助。

第二人称可能听起来会比较不好理解,比较抽象,其实第一种就是加重角色情绪的描写,让情绪合理化,第二种就是克制住角色的情绪,避免作者代入太多私人感情。听上去这两种体现出来是相反的情境,但其实都是对于情绪都有很大的帮助,我们要先对情绪的收敛和揣摩处理得当,如此才能去放大读者的情绪。通常我在第二人称的选择上,大都是一个极度消极或是灰暗的主题才会做为使用,一方面想让读者有共情,另一方面又不想要自己过度投入的情况下,第二人称就会是一个很好选择,也是我在诠释悲剧主题时比较喜欢使用的手法。

第一人称:当我触碰到高宇因长久锻炼而青筋突起的手背时,整个人像触电一般不由地颤抖。(可代入主观感受,感官为主,感想为辅)

第二人称:当你的手碰到高宇的那一刻开始,你对他的一切就再也没有了抵抗的能力。(以旁观者的角度却能与主角有着类似的共鸣,但无法有感官上的知觉)

第三人称:当她的手一碰到高宇时,原本黯淡的眼神突然有了光彩,尖锐高亢的嗓音也瞬间变得轻柔温和。(只形容镜头所看到的行为,用行为去描写,不介入角色感受)

如果我们想要表达自身的经历和立场,使用第一人称,用视野中的画面代替内心所想,注意五感的描写,对于不熟悉的视角不要冒险。如果我们想要体现出一个人物的悲剧和冲击,使用第二人称,可以移情还有适当的感受立场,但也要适当收敛情绪。如果我们的主题是要表达一件重大的事情发生的经过,使用第三人称,适当埋下伏笔和悬念,内容要避免与角色共情。有的人会想要第三视角的全知性,又想要去拉近和读者的距离,那也可以试着用视角切换的结构。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