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成长励志散文

“棍棒底下出校园暴力”|父母教养方式决定孩子人格

2019-01-07  本文已影响124人  煮熊

文/煮熊

“你竟然敢把同学打进医院,看我不打死你!”

被告知孩子闯祸的李先生,二话不说抡起拳头就要揍。

每一个有暴力倾向的孩子,身后就有一个用拳头说话的父母。


前段时间,公司接待了一位特殊的来访者。

这位来访者通过了多个咨询师的转介,最终无人敢接。

原因无他,那是一个“校园小霸王”。

这个有暴力倾向的小男孩今年十岁,在学校里多次与同学发生纠纷,把人打进了医院。受伤孩子的家长们联合上书校长,又闹到了教育局,最终得到了学校的“休学处理”。

本来这不算什么大问题,把孩子带回家教育几天,再转去其他学校就行。可是这个小男孩转学了三次,把周边地区的小学都闹了个遍,这下没有学校敢要他了。


偏偏小男孩家里又是领低保才能勉强度日的贫困家庭,全家的希望都寄托在这个宝贝孙子上。这一闹,听说孙子上不了学了,家里七十多岁的老奶奶急的要上吊,这才引起了政府的重视,要对这个“校园小霸王”进行“心理干预”。

想要了解一个孩子特殊行为的来源,首先要看他出生的家庭。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不仅具有其自然的遗传因素,也有着社会的“遗传”因素。这种社会遗传因素主要表现为家庭对子女的教育作用,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其中不无一定的道理。父母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方式教育孩子,使他们逐渐形成了某些人格特征。——《人格心理学》

小男孩的父母在外打工,不常回家。平时家里由年迈的老奶奶和表姨娘打理,因为是小一辈唯一的男孩子,这个孩子平时在家被惯得无法无天。唯一能管得住他的就是一周回家一次的他的父亲。

小男孩的父亲是初中文化水平,高中念到一半就辍学外出打工了。在最后一次被告知停学时,家里的老人家终于瞒不住,一个电话把他叫了过来。

就有了开头一幕。

“你竟然敢把同学打进医院,看我不打死你!”

原来这个父亲管教孩子的唯一方式就是——一顿胖揍。


中国有句俗话叫“棍棒底下出孝子。”

这句话的出处是韩非子说的“孝子不生慈父之家,忠臣不生圣君之下。”

慎子在《知忠》里说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朝政清廉,臣子就是尽本分而已,不会是作为一两个突出的忠臣被显现出来。同理,如果家庭和睦幸福,就不需要孝子特别的被突出。

和打不打孩子半毛钱关系没有。

但是这种类似“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等容易被曲解的俗语总是被人理所当然得奉为真理。

可想而知,每当孩子一犯下什么错误,家里的大人要么极其纵容,要么一顿胖揍。

这会带来什么后果?

孩子会觉得力量的强弱才是决定一切的衡量标准。在家里年迈的奶奶和表姨娘打不过他,他就是地位最高的,想干啥干啥,爸爸一回来,爸爸比自己强,自己让他不爽了,被一顿胖揍,只能听话。

非常容易理解的逻辑。

他会觉得“暴力就是解决问题高效快速和理所当然的最佳方案。”

你越打他,他就越觉得这条自己坚信的法则是如此正确,他不会觉得自己做错了,他只觉得自己还不够强,等自己长大了,把你们都打趴下,就没有人能管他了。

同理,他为什么在学校打同学?因为同学的所作所为不符合他的“暴力法则”——即我比你拳头硬,你就应该听我的话。你如果不听我的话,我就要揍你。

这种“暴力法则”哪里来?是他的父亲用拳头亲自教会他了这点。

原生家庭对一个人性格的影响太大了。


孩子的性格是在与父母持续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攻击行为通常得到的是攻击反应,友好行为得到的是友好的回馈。攻击型的父母倾向于有攻击型的孩子,父母的行为示范并实施攻击性行为,会使得原本具有攻击性倾向的孩子更容易产生攻击性行为。

一般研究者把父母的人格分成三类,这三类人格造就了具有不同人格特征的孩子。

权威型人格的父母对子女过于支配,孩子的一切由父母来控制。

放纵型人格的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让孩子随心所欲,父母对孩子的教育甚至达到失控的状态。

民主型人格的父母与孩子在家庭中处于一个平等和谐的氛围中,父母尊重孩子,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并给予孩子积极正确的指导。

表中描述的内容说明了具有不同人格类型的父母,会使得他们的子女形成特定的人格特征。

上文中描述的“小霸王”的家庭,是明显的“放纵型”。这种类型家长对孩子的教养方式简单粗暴,缺乏条理和原则,孩子往往犯了错却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父母的态度和对错规范不匹配,暧昧不明。

而小编我在儿时同“权威型”的祖母同住,祖母教导我“女孩子就该在家安安静静得画画,看看书。”“我们不和外面那群野孩子一起玩,他们都是坏孩子。”后来同伴缺失、人际交往一直是我中学时期的大问题。直到同“民主型”父母相处了几年,这种情况才渐渐好转。

贝克(Becker, 1964)描述了两种不同教养方式,即“温暖——敌意”与“限制——放纵”的交互作用,对子女人格形成所产生的不同结果。

研究表明“温暖”虽然是父母应该具有的良好特征,但其对子女所产生的效果却要看它与父母其他特征如何匹配的。如果教养方式是“温暖”和“限制”相匹配,孩子就会形成顺从、依赖、守规矩、懂礼貌、爱整洁等人格特征:如果是“温暖——放纵”的教养方式,孩子就会形成活泼、外向、进取、独立等人格特征;如果父母是“敌意——限制”型教养方式,孩子就会形成畏惧、退缩、自我攻击的人格特征,甚至出现心理问题等;如果父母是“敌意——放纵”式的教养方式,会导致孩子攻击、反叛性格,严重者甚至会走向犯罪的不归之路。

父母的教养方式影响着孩子一生的性格,不同的教养模式对应着拥有不同特质的孩子。

棍棒底下不出孝子,以暴制暴只会强调暴力的正确性。

对于小男孩而言,暴力只是他不多的表达方式,在这个世界上最亲近的本该是父母,但是父母一回来就是来“收拾”他,他能感受到的,仅仅只是敌意而已。敌意加放纵,这才是“校园暴力”的根本原因。

你问我后来怎么样了?

后来我们的咨询师看着眼前犟在那里半个小时不说话的小男孩,噗嗤一声笑了,问他:“嘿,打同学的感觉怎么样?爽不爽?”

大概是做好了接受又一轮说教的小男孩,愣了愣,终于转过头来了。

“啊……?嗯,还……挺爽的。”

“那爽过了以后是什么感觉?开心吗?”

“不是很开心……他们都不听我的话,还告老师,烦死了。”

”他们告老师是因为他们打不过你呀,他们太弱了,你是强者。”

“我是比他们强,但是老师比我更强……”

“那你听老师的话了吗?”

“也没有。”

“你看你不是也一样嘛,所谓强者呀,是在关键时刻展现力量的英雄哟!”

“当英雄,他们也不会听我的话的……”

“那你觉得什么人最像英雄呢?”

“可以玩很多枪械的那种将军!大帅!军队里的那种!”

“那下次你来,老师给你介绍一个军队的叔叔带你去打枪好不好?”

“哇!”

就这样,以这段对话为开端,小男孩慢慢得打开了自己。


每一个孩子,都值得我们认真对待。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