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被誉为壮族的“活化石”,却很少有人了解

2018-11-02  本文已影响0人  tamayni

壮族,旧称僮(zhuàng)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也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

著名的“歌仙”刘三姐便是一位壮族姑娘。

我们印象中的壮族人民穿的服装都是五彩缤纷的,不仅色彩丰富,就连服装上的花纹图案也是多种多样。

不过,在壮族中却有这么一个例外。

他们全身上上下下穿的都是黑色的,独具特色。

他们就是壮族的支系——布嗷、布敏两族。因身穿黑衣而被称为“黑衣壮”。分布在广西那坡县的崇山峻岭之中。

黑衣壮最大的特点就是崇拜黑色,把黑色作为服装颜色和民族标记,是个“以黑为美”的群体。

由于黑衣壮长期居住在偏僻、贫瘠的大石山区,在婚姻、生产、生活等方面都沿袭着原汁原味的族群习俗,时至今日仍然保留着最古老的壮族文化,因此被人类学家誉为壮族的“活化石”。

黑衣壮以“黑”作为穿着的标记和民族的标记,首先与历史上土司制度的规定有关,在明清土司统治壮族时期,规定凡土民只准穿黑、蓝两色。

其次,黑衣壮由来的传说也决定了黑衣壮服饰的形成和延续。

传说一

相传远古时期,布嗷、布敏族人居住的地区山林茂密,土地肥沃,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有一天,布嗷、布敏族忽然遭到外敌入侵,一个叫侬老的首领带兵抵抗,因寡不敌众,被迫退进密林。危急关头,他做梦得到本族老祖的指点:令族人采集蓝靛草沤制成染料,把手、脸、衣服及刀枪都涂黑,天黑时潜入敌阵。最终,布敏族人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从此,他令族人都穿蓝靛染制的黑色衣服,并代代相传。族人见涂黑可以逢凶化吉,化险为夷,也把这黑色视为吉祥,以黑为美,以黑为荣,黑衣壮便因此得名。

传说二

有一年, 部族突然遭遇外族入侵, 首领侬老发带兵抵抗, 在一次战争中不幸受伤。退入密林隐蔽时, 忽然发现一片青绿的野生蓝靛, 他随手摘了一把捣烂敷在伤口上,不久便肿消痛止, 伤口很快愈合了。因此侬老发便下令族人移植野蓝靛, 扩大种植面积,并用蓝靛染制成黑衣。

黑衣壮至今仍然保留着穿黑色的传统,主要的原因是“以黑为美”的审美观深入人心。同时,穿戴上的实用性与款式大方朴素美观有机地结合完善了黑衣壮服饰文化的内涵。

时至今日,那坡黑衣壮仍保存着传统的蓝靛染织工艺,其文化内涵非常丰富,黑衣壮自种、自织、自染、自穿,是地地道道的民族文化。黑衣壮的蓝靛染织工艺,不但是黑衣壮的文化遗产,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甚至是全人类的文化遗产。

黑衣壮男子一般着前盖大襟上衣,以当地土布制作。对襟或右衽上衣,,缝一排(六至八对)布结纽扣,胸前缝小兜一对,腹部有两个大兜,下摆往里折成宽边,并于下沿左右两侧开对称裂口。穿宽大裤。有的缠绑腿,这种装束便于在山间生产和生活,头上还缠着黑布头巾。劳动时穿草鞋,节日穿宽口布鞋。

妇女的服饰更具特点,无论是老妇,还是中青年妇女或少女,都喜欢穿右盖大襟和葫芦状矮脚圆领的紧身短式上衣,下身以宽裤脚、大裤头的裤子相搭配,腰系黑布做成的大围裙,头带黑布大头巾。

头服是黑衣壮妇女服饰中最具特色的。当地人认为这种头饰可以保护头部,夏天戴头巾可遮荫避暑,冬天则用来防寒御冷,同时还可以避免风吹雨打。黑衣壮妇女头服由内外两个部分组成,内头服是一条刚好包住头的白头巾,外头服则是一条质地坚硬的长黑布条,折成大菱角形戴在头上,风吹抖动都不会变形。

传统的黑衣壮服饰都是自种自制的土棉粗布,质地良好,暖和又耐穿。黑衣壮妇女体服的上衣一般较短,下衣则是大筒长裤,腰系黑色围裙。围裙能用来装饰,还可以把裙底翻上来当包袱用,劳动时装些豆子和粮食。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服饰也有所改变,黑衣壮许多年轻人开始改穿蓝色的上衣,女子的衣袖、裙边、头巾四边也逐渐有了彩色的条纹装饰,给她们庄严朴素的黑色服饰增添了一些明亮和欢快的色彩。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黑衣壮与外界的交流也越来越多,逐渐为更多的人们所了解,甚至还被拍成了时尚大片。

“当某天我遇见黑衣壮,不禁由衷的感叹,主体的黑色是植根于这个族群文化和历史深处的记忆和梦想,是历史对神秘的沉淀。也许在大多数人眼里壮族服饰会显得土气,但我觉得她是经典的民族之美,所以我想打破传统,通过现代的摄影展现出壮族服饰的另一种时尚和美。”摄影师徐小毛如是说道。

照片挺时尚的,不过要是能加上黑衣壮最具特色的头巾就更好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