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热点与时政评论时事评论国际关系

中国驻美大使崔天凯口中的“理解赤字”

2018-05-14  本文已影响41人  竹一屋

由于最近太忙,只能在闲暇时写点小感悟。(sigh)

注:文中引用资料与部分图片源自澎湃新闻,其他图片来源于互联网。

报道称,中国驻美国大使崔天凯5月11日在华盛顿表示,中美双方应加强沟通对话,共同努力消除“理解赤字”。那么,这个“理解赤字”是什么意思?怎么来的?导致理解赤字的原因是什么?崔大使这一举动意味着中国提出了什么要求?中国的要求会得到满足吗?

1.理解赤字是新概念吗?

所谓的中美“理解赤字”在学界和战略界早有讨论。王缉思教授早先提到一个“战略互疑”的概念,后来还和美国的李侃如一起出了本书,叫《中美战略互疑》。在王教授之前,也有许多学者关注到这一问题。到知网去搜,或者热衷于各种各样的国际关系共同体会议,应该可以看到相近的讨论。“理解赤字”其实就是“战略互疑”的另一种表述,它可能导致的,就是之前有一些媒体人关注到的“修昔底德陷阱”的概念。或者用学术一点的表达,就是崛起国与霸权国之间争夺地位时可能陷入的零和博弈,包括可能由此爆发的体系战争。

2.“理解赤字”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近十年来,与“战略互疑”类似的概念不断被提出,相关现象不断被关注,主要原因还是在于中国实力在不断上升,而美国近年也逐渐把视线聚焦在中国身上。一方面,在北京看来,造成“理解赤字”的原因大多数在华盛顿方面,特别是不给予符合北京身份的地位和权利。比如,中国在美国主导的多边体系和机制中的地位;中国在自身近海,甚至远海的安全;中国周边的美国盟友不消停的动作。另一方面,华盛顿觉得北京总是在提出太多的无理要求,这些要求不但华盛顿的当家没办法向选民交代,更是危及华盛顿的权势和影响力本身。北京上述的所有要求都被华盛顿视为削弱他们的手段(即便被认为是正当的要求)。

3.崔大使在美国讲“理解赤字”,这一举动又意味着什么?

崔大使的发言,代表了北京的声音。崔天凯大使这次在美国提到这一问题,就已经说明北京方面特别重视,同时希望华盛顿也特别重视。在崔大使之前,北京也提过类似的概念,到网上去搜近十年领导人讲话的新闻,或者到外交部发言人的回答中去看,类似的提法不少,且应该也是越来越多的。

从发言中来看,北京希望华盛顿能够做出更多的改变,因为它认为华盛顿对于今天中美摩擦要付主要责任。

美方损害中方利益而起,中方不得不坚决维护自身正当权益。

值得警惕的是,美国内有些人正试图在中美之间设置一道“玻璃幕墙”,对中美之间正常的经济、科技、人文交流合作设置障碍,甚至对中国在美留学生和学者疑神疑鬼。

但同时,北京又是务实的,不是教条主义的。所以,可以推断,北京是义正言辞地提出了协商的意愿,也是抱着务实的态度去进行谈判的。

马克思主义是产生于西方国家的“舶来品”,而中国共产党并非教条地照抄照搬,而是不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立足中国实际,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美双方应加强沟通对话,共同努力消除“理解赤字”。 

在此基础上,北京表达了对华盛顿的担忧。虽然,利益是基础,但不友好的、消极的,甚至具有攻击倾向的外交政策将引起它国的不适,并进一步增加“理解赤字”。

如果希望国与国关系以感情为基础,那未免太过天真。但如果一国的外交政策被敌意、恐惧和猜疑主导,那将非常危险。

此外,北京更加大胆地向美方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合作项目”,正如过去曾大胆地提出“新型大国关系”的“合作项目”一样。

当今世界各国利益紧密交融,没有谁能够一家独大,我们希望与美方共同构建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成为合作伙伴,与世界各国一道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4.北京要求会得到满足吗?

北京的要求不无道理。

有趣的是,今天华盛顿的当家是一个商人,可能更务实;但更不像一个政治家,尤其是在国际政治事务的经验上总是作出让对手产生误会的举动——而他完全不自知;同时,他还表现出明显的自恋型人格特征,政治经验的匮乏却又精力充沛地去做出重要的决策(在推特上)。结果,一个有控制欲的,有精力的,缺乏经验又无法听取建议的当家人,不仅对自己的错误毫无察觉,反而还使其自认为谈判策略极其有效,并陷入对自身的无限满足与狂喜之中。

可他对于媒体的利用,对民意的把握,天然的表演,又使他总是吸引选民的眼球。(sigh)我们看到,一个稳坐当家位置(至少目前仍然如此)的“英雄”,自信地不采纳专业管家们的建言,有一点点盲目自信地做着他不太擅长的工作。就在华盛顿传统的盟友都在指责他的时候,他还是固执地要求全世界去迁就他所钟爱的做事风格,像极了一个含着奶嘴,却掌握着核弹发射按钮的娃娃,可爱地顶着一头潇洒的金发。

这些对于北京来说太像一把巨大的屠龙刀了,只不过是一把锋利的,双刃的屠龙刀。这把刀的做工太过于反传统,却有着巨大的威力。北京不舍得不用,却又需要在找到合适它的功法前谨慎地保持距离。

相比这个奇特“娃娃”或者“屠龙刀”带来的极大不确定性,北京的要求所面临的更是长期的挑战。当“娃娃”对政治失去了兴趣时,华盛顿的新当家会用什么态度来面对日益强大的中国?恐怕,华盛顿对北京的担忧和焦虑不会是短暂的。

至少我们可以预见到,在更远的未来,华盛顿特别担心如果按照北京的要求那样,去“理解”北京,那就意味着——它不但要接受北京不是1840年的北京,也不是1949年的北京,1991年的北京,或者2008年以前的北京了,还要接受北京可能很快就不是现在的北京,而是二战爆发前夕的华盛顿,甚至未来可能要变成今天的华盛顿。(尽管北京一再声明其没有称霸全球的意愿,但华盛顿的确认为称霸和领导不过一线之间。)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