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学角度,如何解释亲密关系中“吸引”的感觉?

2019-07-11  本文已影响0人  萧筱10646

日更第233天

开始和维持一段亲密关系背后的真正动机,其实在于需求。

——克里斯多福《亲密关系》

吸引,是对需求的渴望

克里斯多福的《亲密关系》是一本解释亲密关系非常透彻且易懂的书。包括从孩童时的潜伏期开始,到相识、相处、磨合、斗争、自省、升华的整个过程的心理认知,以及一些实操的方法。

被问到从心理学的角度如何去解释关于两性被相互“吸引”的感觉,就让我想起了克里斯多福的这个“动机=需求“的观点。

追根溯源,一切要回到孩童时代。作为一个孩子,我们都理所当然地要求父母来满足我们一切需求,而在众多需求中,最主要的两大需求就是归属感和确认自己的重要性。

每一个孩子都希望能得到父母全然的爱和以及被承认自己在家庭的重要性。但需求不可能被完全满足,于是这些需求便被丢到潜意识里,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累积。

这些各种各样的需求不断进化、变异,逐渐在我们的潜意识里构造了一个"理想伴侣”形象。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我们一生当中,遇到的人不下数千,但偏偏只选择某一个人,准确来说,是某一类人。或许一见钟情,或许他就是有你说不出来的那种感觉。

其实,连你也没有察觉到的是,对方就是你潜意识里构造的那个“理想伴侣”,他可能没有完全符合这个“理想伴侣”的所有条件,却至少满足了一到两个。

于是,我们便以为遇到自己的真命天子,我们都为这种美好的相遇而为之颠倒、一种类似触电的感觉遍布全身,感觉体内的每个细胞都在欢呼雀跃着。你以为你爱眼前的这个人?其实更多是为自己多年来的需求终于有来人满足的那种无法言表的兴奋。

那个努力证明自己的特殊价值的人

我们从很小的时候就懂得,想要得到更多的爱,就得证明自己具有某种特殊价值。比如更加乖巧,讨人喜欢,更加懂事、学习成绩好等等,我们不懈努力去追求,来换取父母对我们的爱和特殊的关注。

成年后,我们仍惯于找寻一个令我们觉得自己很特别的人,这个人可以无视我们所有缺点,哪怕我们错了仍会无条件地支持我们,而且非常崇拜和欣赏自己。最好能带着那种:”没有你就我活不下去“的悲壮感。

因为如果没有人觉得我们不可或缺,我们就会经历儿时的那种被全世界遗忘的难受感觉。就会再次陷入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的境地里。

所以,我们有了一个共同目标,我们的另一半一定是一个觉得自己很特别,同时又能弥补我们不足的人。

吸引,是一场互相欺骗的游戏

想要吸引有钱人,就得假装自己本身就是一个有钱人;想要吸引自信的人,就会假装自己本身就是一个阳光、自信满满的人。

在追求伴侣的过程,看到对方拥有自己想要的特质(这些特质是用来满足我们长年累积下来的需求),于是,们便会在对方面前展示我们同样拥有这些特质。

为什么要这样做?假如你是一个缺乏自信的人,就会被一个自信满满的所吸引,但是这个自信的人会被你这个不自信的人吸引吗?答案是:肯定不会。

于是,你只好假装你也是一个无比自信的人。不用怀疑,也许对方也跟你一样做着同样的事情。所以,两个假装自信的人就带着各自的小心思,带着需求即将被满足的美好感觉踏入爱情的殿堂。

总而言之,亲密关系中的”吸引”,更多是一个人寻找自己缺失的那些特质的一个过程。彼此都希望能找到拥有这些特质的人,来满足我们潜意识里一直都没有被看到、被满足的那些希望被支持、被接纳、被欣赏、被爱等等的需求。

亲爱的姐妹们,回顾一下你们挑选伴侣的真正动机是什么?你喜欢他的时候,最看重是他的那一点?是有钱?还是对你好?是老实?还是一个颜值爆表的人?

这些人能满足你内心的那些需求?是你一直都想得到的被关爱、被呵护的那种感觉?还是只想寻找一份安全感?或者仅仅是让自己很有面子。

欢迎交流,个人微信号:ForeverLove_1999(萧筱)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