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孩子》:早期互动对依恋关系的影响
下面这些例子可以说明早期互动对依恋关系的影响。它们并不特指某一种具体情形,而是代表了某类长期存在的互动模式。
【行为:父母送孩子上学,离开时孩子哭了。】
父母的反应(1):“别哭哭啼啼的!”
形成的依恋(1):在我哭的时候,我会被嘲笑,他们看不见我的感受。只要身处亲密关系中,我就不能哭,那样不安全。
父母的反应(2):“我知道你不想跟爸爸分开,但是有些时候就是这样。我知道你在学校很安全,你也知道爸爸肯定会来接你的,放学了你就能看见爸爸了。
形成的依恋(2):我的感受会得到认真对待。我在难过和哭泣时能得到接纳和安慰。在亲密关系中,哭是安全的。
【行为:孩子早餐想吃冰激凌,并为此大哭大闹。】
父母的反应(1):“你发脾气的时候我是不会跟你说话的。回你的房间去,等你冷静了再出来!”
形成的依恋(1):每当我想要得到什么的时候,别人就会远离我,不喜欢我,我就会被抛弃,被丢到一边。人们只有在我顺从和听话的时候才愿意跟我在一起。
父母的反应(2):“我知道,宝贝儿,你想把冰激凌当早饭,但是冰激凌不能当早饭。不过我也理解,你吃不到冰激凌很失望。”
形成的依恋(2):我想要什么都可以说出来。在亲密关系中,我可以争取自己想要的东西。
【行为:孩子不敢加入别人的生日聚会,紧紧抱着妈妈。】
父母的反应(1):“你们都认识呀,快去吧。你怕什么呀!”
形成的依恋(1):我无法信任我的感觉,因为它是可笑的、夸大的。别人比我更清楚我应该有什么感觉。
父母的反应(2):“你觉得这件事做起来很难。我理解你,慢慢来。等你准备好了再说。”
形成的依恋(2):我能信任我的感觉。我可以用谨慎的态度面对外部世界。我了解自己的感受,别人也会尊重和肯定我的感受。
从出生的第一天起,孩子就在寻找是什么因素在影响他们与养育者的亲疏,并在行为上做出相应的调整,以此来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
听到父母的第一种回应后,孩子发现,有些感受不利于依恋关系的维持。然后,孩子就会想方设法(很可能是通过愧疚和自责)压抑这些感受,因为这么做对他们的生存至关重要。
听到父母的第二种回应后,孩子了解到,他们的感受是真实而合理的,能够存在于亲密关系中。但是,需要说明的是,父母的第二种回应并不会马上让哭泣和喊叫立即停止。不过,这样回应还是会带来两个好处:短期看能培养孩子的情绪调节能力,进而为他们处理失望情绪打下基础;长期看能促使孩子建立自信,自我接纳,敞开怀抱,而非让他们自惭形秽,自我厌恶,自我封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