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我的人行道有个洞》有感
我的人行道有个洞
博迪亚•纳尔逊
一
我走在街上。
有个深洞在人行道旁,
我掉进了深洞。
我迷失……我彷徨。
这不是我的错。
我花了很长的时间才回到地面上。
二
我走在街上。
有个深洞在人行道旁,
我没看见——我假装。
我再次掉进了深洞。
我无法相信竟到达同一个地方,
但这不是我的错。
我仍然花了很长的时间才回到地面上。
三
我走在街上。 有个深洞在人行道旁,
我看见它在那里。
我又掉进了洞,这是习惯的力量。
我知道我在何方,
我张开双眼——这是我的错。
我很快就回到了地面上。
四
我走在街上。
有个深洞在人行道旁,
我绕过它走向前方。
五
我走在另一条街上。
感悟与孩子相处的点点滴滴:每个人都需要被看见。
孩子的成长需要被看到,别只关注孩子的身体成长,心理需求也很重要。
孩子迷恋手机可能是跟你学的。如果你能节制使用手机,孩子也能学会。限制手机使用时间和场景对你和孩子都适用。
用心陪伴孩子,让现实生活更精彩,孩子会远离手机,只把手机当工具。
我们就是孩子的榜样,孩子是我们的镜子,看见她就是看到了另一个自己,可以接纳不完美的自己吗?
密歇根大学伊森·克罗斯博士的一项实验告诉我们:
情绪和身体的疼痛,在大脑区域反应非常相似。
当一个人说“心碎”时,“心碎”其实不完全是一个比喻,他的神经系统可能真的体验到了几乎相同级别的疼痛。
所以,当家长吼骂孩子时,孩子在情绪上遭受到的创伤,可能和身体受到伤害的疼痛程度不相上下!
不仅如此。
假如父母长期吼骂孩子,孩子还会因为无法排解心中的痛苦,而出现躯体化反应,比如腹痛腹胀,消化不良,头疼,发烧,等等。
生长在刀子嘴豆腐心下的孩子,真的比挨打更难过。因为这种痛苦更隐蔽!痛在心里,却有口难言。
此时,内心升起一股愧疚感,父母是孩子的起跑线,她,经常会身体不舒服,我们只看到了表象,我看过一段来自自体心理学家海因茨·科胡特的一段话:一个功能良好的心理结构,最重要的来源是父母的人格。特别是他们以不带敌意的坚决和不含诱惑的深情去回应孩子需求的能力。
有时,孩子会给我说想做点什么事儿,我好像本能的会大脑自动过滤,给她一些她不想要的回应,如想吃自助餐和玩,我会反感也会评判。
这种本能的反应可能与自己小时候的经历有关,其实孩子的努力和付出可以分为三种。
第一种、你自己的事情:做自己的功课、收拾自己的玩具等,我不会奖励,因为这是你自己的事情。
第二种、为爱而做的事情:洗洗碗、扫扫地等家务事等,我不会奖励,这是你应该参与的。
第三种、为报酬而做的事情:你捡瓶子卖,你帮忙在花园里除草,我会给予奖励。
让孩子明白这样三件事情或者道理,至关重要,越早越好: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负责,为爱付出是理所应当的事,额外的努力可以获得额外的回报。
举个栗子:比如小孩想买一件玩具,但你没有带那么多钱,或者说这个玩具太贵了。
有敌意的拒绝就是,板着个脸要骂人要打人:“再闹我就揍你”,“再哭的话,我就不要你了”,“家里穷你不知道吗,真不懂事”。
不带敌意的拒绝就是:“我知道你很想要,但妈妈今天没带够钱,我们下次再来买好吗”,“我知道这件玩具对你很重要,但实在是太贵了,现在妈妈买不起,我们一起凑钱吧,凑够了再来买”。
同样的,我们不能用诱惑去激励孩子。在生活中,很多家长特别喜欢做这样的事情:
“你把地扫了,我给你10块钱”,“期末考好了,我奖励一千块钱”,“考了一百分带你去吃大餐”。
这种激励方式容易造成一个问题,就是梁实秋先生所说的:孩子未来可能会把一切关系,都处理成金钱关系,做什么事情都需要以钱为动力,一切事情都用钱来度量与衡量。
星云大师有一次开示讲座里互动提问:你们影印过文件吗?听众回答:“影印过。”“如果影印件上有错字,你们是改影印件还是改原稿?”听众异口同声答到:“当然改原稿。”
星云大师微微一笑:这就对了,孩子的问题,都是从父母那里‘影印’过来的。嗯,啥意思?因为你就是未来孩子的原生家庭。
大家常说爱是一种艺术,但是在孩子教育、亲子关系这件事情上,科学的成分最起码要和艺术的成分并重。
如果仅仅简单的将其理解或区分为溺爱和苛求,基本上家长已经输在起跑线上了,甚至孩子没出生就输了。有句话怎么说来着:当你不停的指责或攻击孩子,孩子不会停止爱你,但他会停止爱自己。很扎心,有木有?
分享同学女儿送给妈妈的生日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