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对调节身心健康的影响

2021-02-05  本文已影响0人  王焱_铁文

  人们很早就发现了情绪与身心健康的紧密关系《黄帝内经·素问》中的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均与身心健康相关怒则气上,伤肝;喜则气缓,伤心;悲则气消,伤肺;恐则气下,伤肾;思则气结,伤脾。

  现代医学也有充分的临床资料和实验证据证明情绪活动可以通过影响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的生理功能而导致疾病。不良情绪还是癌症的致病因子,有研究表明具有紧张、易怒、焦虑情绪的人群的癌症发生率比常人高 2.3倍,拥有心胸开阔、坦荡豁达、乐观幽默、感情外露等积极情绪特质,可以增强自身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的自我保护机制,而沉闷忧郁、心胸狭窄、厌世悲观和暴躁易怒等消极情绪特征则会摧毁人体的自我保护机制。

  焦虑作为一种情绪状态,主要表现为对某件事情的担心和紧张。比如我要参加公开课比赛,但自己还没有准备好,就会紧张焦虑。但若是抓紧时间准备,把公开课这事应付过去了,焦虑感就减轻或消除了。这样的焦虑情绪不算焦虑症,称为生理性焦虑,是一种保护性反应,有利于个体的成长和发展。但当焦虑的严重程度和客观事件或处境明显不符,且持续时间过长时,就变成了病理性焦虑,就成焦虑症了。如果个体长期经历高度应激,人们迫于现实要求,需要做出调整,而这种调整又超出他的适应能力,或是应激强度超出他的可承受限度,就会引起焦虑症状。

  总之,情绪和多种心身疾病有关联,所以人们提出了“生物一心理一社会”的医学模式,关注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在这个系统中,情绪是最重要的中介因素。应激与身心疾病之间存在关联,而情绪是调控二者关系的关键因素。有哪些情绪会强化二者之间的关系呢?布莱克本等人在《端粒效应》一书中总结了几种会强化应激与疾病之间关系、缩短端粒的情绪。

  那么什么是教师情绪呢,就是教师所体验的情绪,也就是教师的欲求照进现实时,需要与现实的匹配关系引起的主观体验、生理唤醒和行为表现。教师是个特殊群体,他们的劳动对象是活生生的人学生,他们个人的成就与发展往往需要借助学生来体现,他们的劳动则对学生的成长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对于社会的人来说,人与人之间的交互活动是诱发情绪的关键因素,而教师则需要与学生的互动来成就彼此,这也决定了教师不得不常常与情绪相伴。

  这副图形象的表达了一些教师们的心情。

  网上流传这样一种说法:为什么有假期,就是老师快疯的时候,就放假了,然后家长快疯的时候就开学了。

  但其实也不乏很多老师和学生们相处得非常融洽、愉快。在师生交互过程中,当教师与学生相互理解,双方会形成积极情绪感受,学生会因此形成发展动力,有助于教师提升工作价值。当教师和学生彼此无法理解甚至发生误解,师生关系可能会陷入对抗、逃避或者僵持状态,师生双方也会形成消极情绪体验。这种消极情绪如果长时间得不到缓解,教师将无法体验到教育工作的快乐,陷入情绪疲劳而逐渐丧失工作热情,进而不同程度地产生职业倦怠。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