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蹲坑沉思有意思的文章

孱弱的身躯,咆哮的猛兽

2019-02-14  本文已影响4人  Lam_sir

这是尼采系列的开篇,我想有必要聊聊尼采的生平,虽然尼采的只言片语在多个地方被流传,很难不知道这个人名,却很少有人真的去看看这个曾经为寻找自我而激烈抗争的人。

图片来自蹲坑沉思

1844年10月15日,尼采降生在德国东部勒肯村的一户牧师家庭(祖父写有神学著作,父亲和外祖父都是牧师),宁静秀丽的乡村风光成为尼采最早的心灵栖息地。未满五岁尼采就经历了父亲的离世,数月后,又经历了弟弟的夭折,此后的少年时光都在母亲和姑母的抚育下渡过。

早年的经历让尼采从小喜欢孤独,择友异常谨慎,从中学时代开始就爱好诗和音乐,他谱曲、演奏、听曲、作诗,这是他的终身爱好,也像是他自我治疗的手段。

1858年尼采以优异成绩从瑙姆堡文科中学毕业,凭奖学金就读当时水平很高的教会学校帕弗塔文科预备学校,喜欢关于希腊的课程,常常读着古希腊文献直至深夜,同时这期间尼采接触到大卫·斯特劳斯的《耶稣传》,对基督教的信仰悄悄动摇了。直到1864年毕业时,他的各门课程的成绩都表现优秀,唯独数学不及格。

年及二十一岁,进入波恩大学攻读神学和古典文学,但仅仅一个学期他便断然决定与神学分别,潜心修习古典文学。经历大学初期短暂的狂欢后,终于也跟群集游乐、酗酒、斗殴的青年生活道别,独自飘零思索。索然无味的课程、哄闹的大学生活、不曾经历却已然窥探到学者生涯,似乎都不是心之所向,他要丢掉所有这些被人演过千万遍的人生剧本,探索自己的未来。

Photo by Sasha Freemind on Unsplash

1869年,在老师李契尔的举荐下出任巴塞尔大学古典语言学教授,就职演说《荷马和古典语文学》大获成功,同事们大为叹服,就像今天拿了优秀员工奖的明星职员。然而这位前途无量的青年学者并不愿迷醉于被人崇拜的虚荣中,潜心思索的是外人看来离经叛道的命题,1870年还曾短暂的在普法战争中担任护理兵。

两年后,《悲剧的诞生》登场了,开启了尼采哲学研究的步伐,尼采在这本书中大胆探讨悲剧的起源和意义,寄希望于在艺术中找到人生的意义。书中以酒神精神批判苏格拉底,声称他带来了悲剧的灭亡。正统语文学界对这样一位不符合学术传统的青年展开激烈批评,曾经的优秀员工不再有学生愿意来听他的课。

彼时唯有叔本华的哲学和瓦格纳的音乐能够慰藉尼采不被理解的不安与孤独。尼采认为叔本华是难得的真诚的哲学家,赋予了他直面生活、直面问题的勇气,教会他什么是单纯和诚实。在叔本华的影响下,他对人生持有悲观看法,或者说叔本华契合了尼采本就有的悲观看法,但尼采又不愿忍受人生的无意义,于是走上了摆脱叔本华的道路。

叔本华也是瓦格纳和尼采的精神纽带,他们曾长谈叔本华的哲学,而尼采也曾将希腊悲剧文化复兴的希望寄托在瓦格纳身上。但后来尼采发现,瓦格纳更在意他的表演和艺术,1876年夏,瓦格纳在德皇威廉一世支持下,在拜罗伊特举办声势浩大的音乐节,尼采目睹了市民观众的庸俗捧场和沉浸其中的瓦格纳后失望离场。

再后来,当瓦格纳将其最后一部歌剧《帕西法尔》的剧本发予尼采的时候,尼采回寄了一本《人性的,太人性的》,此后两人决裂。尼采从这本书开始正式批判瓦格纳,也开始走出对传统浪漫主义的想象,他想把问题说明白,开启了格言式的写作道路。

同年,尼采与大学时代的亲密好友洛德感情破裂,一个满足于平稳的生活,一个终于自己的使命。还是1876年,尼采结识荷兰少女玛蒂尔德并且写信求婚,可惜失恋收场。也就在这一年,尼采健康状况恶化,无力继续授课,最终于三年后辞去职务。

Photo by rawpixel on Unsplash

友情破裂、爱情无果、职场失意,如果是一个缺乏独特个性的人也许会极力避免这一切的发生,直到无可避免。而尼采却是在自我驱使下的主动选择,他认为那都是刻不容缓需要反省自己的时候,他不愿浪费时间,不愿吸食麻醉剂,不愿精神停滞,不愿成为一个社会习俗的受益者。他要走进本性的迷乱中,哪怕被视作“不成熟”,哪怕没有职业前景、没有家庭、没有朋友,也要在孤独的漂泊中定义自己的人生。

他不愿当吃瓜群众,自以为聪明的躲在台下笑看别人的搏斗,甚至与友众嘲讽台上的失败者;他要上擂台,把人生问题当对手,与思想交战,向它们大胆挥拳也不畏迎受它们的攻击,像一头猛兽,打到最后一刻,体会那一刻的泪和笑。

于是,《朝霞》、《快乐的科学》、《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善恶的彼岸》、《道德的谱系》、《瓦格纳事件》、《偶像的黄昏》、《敌基督者》、《尼采反对瓦格纳》、《瞧,这个人》这一系列著作在尼采孤独的思索中托盘而出,影响着后世探索人类道路的步伐,一直持续到今天。

尼采批判传统认可的价值,甚至是道德的价值,揭开它们掩盖或歪曲的真相,将人生哲学从道德中解绑。尼采也冷静地剖析纯粹理智对生命构成的威胁,那种试图拆解一切,又怀疑一切,让神学窒息也让人生意义走向窒息的趋势,高声宣布“上帝死了”(关于这个话题可以看看上一篇文章《“我”和我们生活的现代社会》)。

尼采不畏人生无意义的虚无,甚至主动体验虚无,自称欧洲首位完全的虚无主义者,进而从虚无主义中生出自我克服的力量,并将虚无主义称为必经的中点站。透过回溯一切价值的起源,理解世界的本质,不做任何虚伪的妥协,尼采开始尝试订立新的价值标准,企图从更高的视角看这个世界的新“图像”,在是否要公布这些骇人听闻的思想的挣扎中留下了《权力意志 - 重估一切价值》的遗稿。

尼采的学说并非完美无缺,没有矛盾,恰恰无论是尼采自己还是他的学说都充满了矛盾。尼采在孤独中享受思考的乐趣,又祈求友谊的眷顾,也渴望被人发现和认可;长期体弱多病,却一次又一次鼓吹强健的生命本能(权力意志);他对一切人和事一再的认可又一再推翻之前的认可,但他何其真诚的表达了这一切矛盾。

Photo by Jonas Jacobsson on Unsplash

尼采反对固定封闭的系统学说,他希望坚守一个未完成的,前景自由的开放系统,不排除任何可能性,哪怕是从对立面中推演出来的东西也是值得肯定的。他不愿意当真理的垄断者,反对读死书,更反对个人崇拜,正如他借查拉图斯特拉之口说道:

人永远做一个学生,这对于他的老师不是好的报答。你们为何不扯碎我的花冠呢?你们崇拜我,一旦你们的崇拜对象倒塌了呢?当心,不要被一尊石像压碎了你们!……现在我教你们丢开我,去发现你们的自我……

1889 年 1 月 3 日,尼采在街上目睹马车夫鞭打马匹的场面,他冲上去抱住马勃子一阵哭喊后,疯了。病后他曾拥吻街上的行人,或许正是孤独让他疯狂,又或许他终于在疯狂中体验了一切可能性,一直到1900年8月25日辞世。

/// END


尼采已经离开很久,但他早早揭示出来的关于现代人的精神生活问题,譬如传统价值的根基奔溃、人生信仰的缺失、文化的平庸走向,今天通通都走到我们眼前,我们可以切身体验,再也难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自欺,走入这位独特个体的思想世界也许能给我们的疑惑带来一些解题方向。

虽然可能不会读完所有尼采的书籍、遗稿、书信,虽然也可能无法准确的理解甚至误解尼采的深意,也许写出来的只能是个人的偏见,但读进去走出来,透过别人的文字也许能开启一个新的视角,如果你也感兴趣,欢迎持续关注。

如果读完觉得内容还可以,那就分享给更多的人或者给我打赏吧,让我能更好的写下去。

扫码订阅蹲坑沉思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