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孩子的教育:先共情,后引导?
女儿昨天一放学到家,就兴奋地给我说学校朗读评级的事。我已把饭菜准备好,就说:“先吃,再慢慢说。”
她有点不高兴,“不让说就不吃!”
我说:“好吧,你说!”
她就说朗读评级软件,把她的朗读评定为初三最高级(她现在初二),超过年级第一的等级。
我淡淡地说,这种AI评定是可以按照设定的标准给人评分,不过也有偶然性吧,一次得了最高分,也没什么高兴的。
她突然不满地哭起来,说我总是给她讲道理,从来不会跟她共情!
我一时不知如何回答,也不争辩了,不多讲道理了!就默默走开一下。
前不久她们学校因疫情推迟的期末考试,她的语文被误扣两分,导致全校总分第七(第六名比她多一分)。而且单科前五名有奖状,她也因为各科均衡,都差一点。只得了“三好学生”奖。
她向我表达遗憾和失望,我也只是淡淡回一句“厚积薄发”。她肯定感到我不够理解她!
于是我就反思,大人能做到宠辱不惊,是不是也让孩子如此呢?如果不能跟她亲近,成为知音,又如何教育她呢?
她处于青春期,特别希望有人跟她产生共鸣,而我总是逆着她的情绪,会不会让她过于压抑呢?
人能做到沉稳气定,减少情绪波动肯定是好,但怎么根据孩子的发展阶段,给予适当程度的引导呢?先共情,后引导?我需要做一些改变了!
————————
陈杵生老师点拨:
或者学这个气。他那个气刚好。像那个。小蛇一样。冒起来舌头一样,你啪的一棍把他打下去肯定不行的。
要慢慢把它引入那个洞里面。让他舒服呀,一看,哎呀,原来是这样。
昨天傍晚我还真目击了一位优秀年轻的妈妈。这位妈妈带着一个五岁左右的小男孩儿沿着路边儿走,小男孩儿突然被路边一个玩具摊吸引了。小男孩儿就蹲在那里玩玩具。妈妈站在小男孩儿侧后方,1m5左右,看着小男孩儿。摊主不停的给小男孩儿讲解玩具的各种妙处。小男孩儿玩儿一会儿回头看看妈妈,玩一会儿回头看看妈妈。终于忍不住了,对妈妈说要买一个。妈妈很平静的对小男孩儿说。你的积分已经没有了。你要攒积分。你才有零花钱买玩具,小男孩儿又低下头玩了一会儿玩具,然后放下了,跟着妈妈走了。
气被吸引了。被凝滞了
没有一下子。把它反弹回去,不让他玩,看都不让他看,拉住他。可是到最后他说要买的时候。他就弱弱的问一句,能不能买这个?然后再敲他一下,积分没有了。
————
善行平老师点拨:
是的首先要陪她高兴开心,然后再加个未来的期许会不会更好呢
开心高兴也分是平静和忘乎所以,那么我们每次都能平静的陪她开心,那么是不是就会潜移默化连道理都不用讲了呢。
真的心静不受外界影响,嬉笑怒骂皆不染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