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的教育不普通教育

“天然去雕饰”的教育

2018-04-11  本文已影响28人  读女不独
“天然去雕饰”的教育

1.未经雕琢的一块顽石


“天然去雕饰”的教学,相当于素面朝天的一个人。

我把这个教学风格称之为“原生态教学”。这种教学模式,我似乎早在做正式老师之前就体会到了。

那是大四的下学期,学校把我们分配到不同的附属中学去实习,带队老师给了我们题目后让我们“试讲”,轮到我站到讲台上,我没有腿打颤,也没有心发慌,就是照本宣科地把早已烂熟于心的条条框框照搬到黑板上。讲着讲着,我心里想着:“这是多么滑稽的事儿啊!”于是,扑哧一声笑了出来。

对于当时的我而言,本没有什么当老师的家传,但是经过近二十年学校教育,每天被黑板前不同肤色、不同性别、不同教育风格的老师们耳濡目染着,所以一上讲台,就一招一式地继承了老师们的衣钵。尽管有板有眼,可终归是一块顽石,这就是原生态了。

2.真正的原生态教学:有营养、不做作


在看过电影《一个都不能少》(张艺谋执导)后,相信很多做教师的人都对那个代课教师教学生“棉花”一词时的发音失笑过,那也是个原生态的教师,与科班出身的同行们不能同日而语。

他的表现,令我想起自己初三时的两任语文老师。一位是辽宁大学中文系毕业,因为“右派”问题刚得到解决而被调往我所在的中学当语文老师。其时,刚刚恢复高考,大家对知识的渴望犹如寒冬里渴望一盆火,他到任不久,人们发现,他不仅能把初三语文古汉语的《刻舟求剑》等倒背如流,更能不看下面的古文注释一点奔儿也不打地将全文用现代语译出来,而且语言贴切,流光溢彩。大家,那些老师们全服他。

开学了。他做我们的语文老师,同学们吃厌了苞米面饼子的胃口一点点让白面肉包子填充着,那感觉就是:再来一点、再吃一点。

写作文是同学们都头疼的事,他教完《刻舟求剑》《掩耳盗铃》《愚公移山》以后,给我们布置的作文题是:用成语刻舟求剑、掩耳盗铃、愚公移山等联起来写个小故事。我们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潜力都被调动起来,在上语文课时,我们享受着、盼望着、成长着。

“天然去雕饰”的教育

3.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下学期,忽然来了新老师。比前任语文老师穿着得体,比他写字规整,可每天就是一黑板一黑板地抄写段落大意、中心思想。

还有,他布置写作文,春天时写《春天来了》,秋天时写《秋天来了》,冬天时变化了题目:《下雪了》。我临时找不到作文本,就用信纸写了一篇交上去,反正我的作文历来都是范文的,不在乎形式了。

可这回,不但没被当范文在全班朗读,还挨批了。新任语文老师把我叫到全校老师都在一间办公室办公的办公室里,连用三个排比句质问他的学生、当时的也是语文课代表的我:“你为什么瞧不起我?”“你为什么不用作文本写作文?”“你拿这个对付我是什么意思?”从此,我真的瞧不起他了。

他的语文教学是真的“原生态”,教科书里有的,全一字不落地抄到黑板上,然后每天让我们把抄写的本子交上去,他每天批阅后发还给学生。每天都是用红笔写个规规整整的“阅”字,不同的只有日期。

校长实在忍无可忍了,一天早自习时,考我们默写语文书后面的生字。

同样都是原生态的教书,咋就这么不一样呢?

希腊神秘哲学家说过,人生不过是家居、出门、回家,套用这个说法,教学不过是备课、讲课、批改,可即使是只有大米和水,有人也能做出美味佳肴来。

这就要看个人的本事了!

4.有一千个教师,就有一千种原生态教学


对于原生态的教学,人们有过多种多样的解释:

    ●    有的说原生态教学就是指没有经过多次打磨和准备、没有反复的试教和修改而实施的常态课堂教学;

    ●    还有人认为原生态教学就是在一个讲台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基础上的教学过程;

    ●    第三种观点认为原生态教学是强调师生生命的自由释放的过程,是学生创造力及教师教育艺术的展现、发挥、创新与传承。它强调关注教师的质地、学生的发展、师生个性的张扬。

我所提出的原生态教学在某种意义上与最后一种观点更为接近,所以可以改称为“原教态”教学,它是指某教育者没有经过专门的教育技术学习,因此也不需要遵循什么教育法则,根据教育者自身的教育基础、教学内容、教学素材、教学对象的不同而自然教学的过程,简言之,这一过程就是人与教学相结合的过程

写到此,忽然想到卢梭,自然教育理论的代表,以及卢梭有关于自然、自然人及自然教育的相关论述,还有,《爱弥儿》。不过,我不是提倡这种教育模式,只不过从教学模式的角度,说说而已。

因为这是人类教育史上、教育百草园中最常见的一种教学模式!

要说受欢迎的程度,高级饭店大厨们的杰作无论色、香、味都会远远超过家庭主妇饭桌上的地三鲜,可人们百吃不厌的还就是家常菜,天天吃饭店的话,没有人不渴望家里饭桌上的新鲜萝卜汤的。

也许,这就是原生态教学模式的魅力吧。

本文系原创,转载请联系本人并注明出处。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