疗愈写作文学世界

直面真实的自己,不要让“正确”害了你?

2018-07-27  本文已影响6人  知更鸟Robin

如果出门远行,只能选择带几样必需品,你会带什么?

除了钱包,手机,基本换洗衣物,还有额度的话我会带一本书。

很奇怪,无论是搬家,从外地回老家,去新的地方旅行还是别的,在有可能的情况下,我都会选择带一本书,带了我并一定会看,其实很多的时候我都是不看的,但是不带就总是觉得少了点什么。

后来,我想带本书可能会带给我形而上的一种心安吧。

毕竟看书在世俗里似乎就象征着你在学习,是在努力,没有白费时光,还是在很认真地对待人生。

可是,在某种程度上这像是在交差,并不是发自内心。

就像无数的养生专家告诉你,熬夜等于慢性自杀,于是你一边念叨着今天晚上一定要早睡,然后准时躺在床上,可是手机却一直在手里刷着,似乎躺着就等于没有熬夜一般。

我们究竟是为什么要这样煞费苦心地掩耳盗铃呢?

最近因为闲暇下来,我感觉到体内有一股很想学习的劲,可每每想开始学习的时候,就会有一股更大的力量来压制住我,那股力量叫辛苦,从小开始,我们的环境和我们的父辈都会告诉我们辛苦一阵子可以换来以后这么多年的衣食无忧,不要怕辛苦!苦尽甘来!等将来考到好大学,找到好单位,拥有铁饭碗,就可以高枕无忧啦!

WOW!只要寒窗苦读十年多,以后就可以一劳永逸了!这是多么美好的事啊!

于是接下来我们接受到的讯息几乎都是苦,似乎学习就是一件苦不堪言的事情。更可怕的是我们并有选择地被动植入了这个观念。然后下意识对这个观念深信不疑。

这是多么违背自然规律的一件事。

我们学习是因为生命本身的需要,我们体内有一种东西叫求知欲,那是与生俱来的属于生命必不可收的一部分。

我们学习到新的知识,吸收了新的养分,是对生命的一种滋养,她是会使我们感到快乐。

可是这种本源的东西进入了世俗的大环境之后竟然被改头换面了,父辈们因为经过社会的种种洗礼,经过现实生活的打磨,他们把人生的过程统统忽略掉,紧紧感性地告诉我们他们“过来人”的经验。

他们往往把现象当成了事物的本质,让小小的我们建立了一个在他们经验上的世界观。

这套“先苦后甜”论使我们一刻不敢放松地起早摸黑“伪学习”十数年,我们似乎一直在学习,但又仿佛我们一刻都没有学习过。就这样我们隔靴抓痒般“努力”了好些年。

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呢?以至于毕业数年之后还要保持这样“学习”的“伪习惯”呢?

我想本质上我们还是真的想学习的,就像我们需要夜晚一样,我们也很需要白天。只是我们不能因为害怕别人的白天比我们创造了更多,于是就不眠不休地日夜兼程。我们不能只有白天,或者只有黑夜。

我们不能由恐惧主导我们的生活,我们需要回到生命的本质上来。

我们需要的是尽情地活在当下,如果当下是想学习的,那就放下其他一切顾虑去学习。

如果当下的我们是想要玩耍的,那就尽情玩耍。

如果当下的我们是想放空的,那就尽情地放空。

我们需要学习的是:乘兴而来,兴尽而归!

从伪心安里出来,回归到真实的自我里去,诚实地面对自己。

改变被动植入的旧观念,换一种思维。

一种去体验生命本身的快乐的思维。

曾经我因为恐惧游泳会呛水而总是学不会,后来我想如果我总是基于恐惧而去做,出于人的本能我肯定是无法做好的,而如果我是以体验在水中自由来去的快乐而去,我就产生了动力,并且慢慢地学会了调节自己。

所以,我想学习也是一样吧,当我们想去学习,脑海里出现的第一想法是:我要努力,去克服困难……如果出现这些想法,那学习就还没开始已经被压垮了,而如果我是觉得如果我吸收到了一个新的知识,以后会给生命带来更多,更深的体验,那就完全不一样了,动力就会发自内心。

有了原动力,人才能真正的往前。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