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教育亲子教育婚姻家庭篇

没有“多动症”的孩子,只有“不听话”的父母

2018-12-12  本文已影响2人  饼干麻麻

继续推荐——《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本文分享书中关于“教育误区”的内容。

尹建莉老师不仅是一位有智慧的母亲,也是一位对学术非常严谨的教育工作者。尹老师偶遇了一位被扣上“多动症”帽子的小孩,在她的耐心引导下,孩子的“多动症”最后“不治而愈”,折让她对这个所谓的病产生了疑惑。尹老师查看了《疾病发明者》和《百年谎言》两本书,看到现代医药发展中出现的种种陷阱与黑幕。这两本书不约而同地对“儿童多动症”提出了质疑,认为这是一种无端被制造和扩大的“疾病”。

也许不能绝对地说“儿童多动症”这个病不存在,因为它到目前仍然是个悬而未决的事;但就目前的诊断概念来说,它是不真实的。当下对该疾病的诊断如同把所有咳嗽几声的人都断定为肺癌患者一样毫无道理——从这个意义上说,“儿童多动症”是个谎言。

现在我还清晰地记得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我们班一个调皮的小男生站在讲台上告诉老师和同学们他有多动症,是个病人。而他所以这么向大家宣告自己有多动症,是因为他在那堂课上捣蛋被老师叫上讲台教训。而是个病人反而成了他捣蛋的理由。在我的记忆中,他只是比较调皮而已,而且还不是最调皮的那个。 

这个问题仍然不是出在孩子身上。成人在面对孩子时,总是不自觉地表现出不耐烦,要么总是催促孩子,嫌孩子动作慢;要么没有耐心听完孩子说话;更严重的就像前文所描述的,对于比较活泼调皮的孩子就贴上“多动症”的标签,却从来没有反思过这个病症是不是科学。

对于家长的不耐烦,孩子是这样diss的:

“当时我们那么小,心里那样想,可嘴上一下说不出来。你们要是慢慢地问问我们为什么要那样做,也许我们能讲出来。”圆圆接着批评说,大人就是经常不动脑筋,瞎指挥小孩,还总是怪小孩不听话。

尹建莉老师在书中提出,家长要做耐心的,会“听话”的家长。这里的“听话”是指能够耐心地听孩子把话讲完,讲清楚。

儿童的意识发育和语言表达能力常常不同步,很多东西想到了,但说不出来,或者是说出来的和他们的本意有很大的距离。他们用得最多的表达方式是听话或不听话,顺从或反抗,欢笑或哭泣。大人不要简单地认为前者好,后者不好,不要不分青红皂白地让孩子“听话”。一定要从他们的各种表达中,听出孩子的心声。还要想办法引导他们用语言把自己的想法讲出来。

听孩子把话讲完并不意味着对孩子言听计从或者是纵容孩子,而是基于理解和尊重的包容。

做“听话”的家长绝不是对孩子言听计从,不能突破道德底线。对于孩子那些没有礼貌的发号施令,没完没了的交换条件,粗鲁无礼的话语,一句也不能听,否则就是纵容。“听话”与纵容是完全相反的两种东西。“听话”的实质是如何理解儿童,如何平等对待儿童,纵容只是溺爱。“听话”培养的是具有民主气质的公民;纵容只能造出一个颐指气使的小暴君。

随着物质生活越来越丰裕,家长们在孩子身上花钱丝毫没有怨言,但却越来越不愿意在孩子身上花时间、精力和心思,好像孩子的成长只需要物质条件。实际上这是家长变得糊涂了,自私了,盲目了,愚蠢了,懒惰了。更有甚者,有的父母一旦没有得到想要的结果,就会采取暴力手段对待孩子,仿佛只有采取暴力才能迅速达成自己的意愿。尹老师认为,打孩子的父母是“穿西装的野人”。

打孩子是一种陋习和恶习。一个用武力征服儿童的成人,无论财富多么丰厚,地位多么显赫,学问多么高深,打人的理由多么充足,都是智慧不足的表现。这一瞬间,你以为自己强大而正义,其实是缺少理智,恃强凌弱。你在弱小的孩子面前心理全部失守,只能从体力上给自己找平衡——在爱的名义下施暴,此时此刻你的行为如此粗野,不过是个穿西装的野人。

打骂是教育中最坏的办法,这种野蛮的教育方式其实完全没有任何“教育”要素,只是让父母出口恶气。打骂孩子可能会解决眼前的小问题,却给孩子成长留下大隐患,童年被打骂的创痕会伴随孩子一生。家长对孩子天然地有一种居高临下的优越感,然而,会生孩子并不等于会当父母,并没有哪个机构对如此重要的角色进行考核,结果就是,大量“无证上岗”的父母并不合格。请记住,如果家里有个“多动症”孩子,首先和最重要的,往往是改变家长自己。

【推荐后记】都说如今家长培养孩子是"照书养",一本好的家庭教育书籍真的能带来非常大的好处。不过,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也不能一味地照搬书中具体的方法,而应该去理解书中提倡的理念,吸收接纳,再结合孩子的个性来进行具体的实践。结合我自己的体验,我认为家庭教育首先是家长的自我教育,即抛弃陈旧的教养观念,以开放的心态接受新的教育理念,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理解孩子作为独立个体的行为,对待孩子的每一件事情都做到用心、有爱、有耐心,才能够和孩子一起成长。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