秩序感让生活更从容
今天和一个年轻的妈妈做交流,然后了解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就是她发现自己一岁半的儿子,对家庭的秩序要求的非常高,比如说本来呆在客厅里的某个物品,像花盆儿、相框,如果被挪了位置,那么孩子看到后会非常不高兴,一定要把它再回到原来的位置上,他才满意。还有家里的鞋子,本来在什么位置,用完了也得放到原来的位置,孩子才会满意。家长觉得,那么小的年纪就这么固执,是不是孩子有什么问题呢?
先说明,这不是问题!孩子在0——6岁的时候,是秩序感建立的敏感期。所谓的秩序感,就是生命体对于事物的空间布局,存在形式,归属或者事件发生的顺序有序的要求。六岁以前的孩子就处在这样一个敏感的内心世界里,表现在对环境布局的刻板要求,对事务所有权的极度的敏感,对做事的程序的完美要求上。可以说秩序感的建立,对孩子的成长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它能帮助孩子探索和感知世界,建立最初的规则意识,并在井然有序的环境中获得安全感。
好的秩序感犹如形成了一种内心的定力和好的行为习惯。不但是对孩子重要,对我们成年人也非常重要。成年人的秩序感是内心对于某一个确定目标,要按照自己的要求和标准达成的要求程度。也就是说我自己有内在的要求,我必须这样去执行完成,这说明秩序感强烈,反之,就说明这个人的秩序感是比较弱的。
我想和大家分享自己的一个经历。有一次,我参与一个讲课比赛,要做很多的准备。当时正好孩子假期中,要参加一些学习班,家里也有很多的事情。基本上就是整个白天都是在忙孩子,忙家里的事,自己的备课、搜集素材、做课件,这些事儿基本上都没有时间干。然后等我有时间做的时候,就发现无法凝神静气的去做,什么思路都没有,我自己就很急躁,想和当时的领导说不想参加了。我把自己的焦虑和朋友分享后,她给我一个提议:可以先简单的搜集一下素材,把有用的就记下来;把自己的思考,标注在旁边儿。这样的积累,无形中也是备课了。我听取了建议,然后每天就早一点儿起床,在既定的时间里去读书,搜集材料,并且做记录。然后发现我就不在陷入负面情绪的困扰和外界环境的压力了,因为有具体的事情做,我的内心就安定下来,也能够循序渐进的走出了困境,并且解决了问题。
所以,我的经历告诉我越是忙乱慌张或者处在情绪的低谷,越需要保持内心的秩序感,才能平复焦虑,清除杂念。尤其是能够沉淀自己的能量,让生活重新回归到正常的轨道上来。所以说,有序使人安定,而无序会使人慌乱。
仔细回想一下,其实你会发现我们生活中很多这种局面失控,导致了内心的瓦解,往往是从一些小事儿开始的,就是说,这个时候与其去陷入纠结的情绪里,不如有节奏,有规律的重复一些小事情,通过把小事做好,让自己内心静下来,重新回到正常的生活轨道上,理清思路,找到方向,继续前行。
其实我们生活中,充满力量的人,都是内心的秩序感很强的人,他们的工作有计划,有步骤,自己对自己有严格的要求,有方向,知道自己做什么,目标是什么,所以往往能全神贯注的调动自己内心的力量,向着既定的方向前进,而且在生活上,不会散漫,不会急躁,懂得自重自持,也不会轻易的被外界所诱惑、所裹挟。
如果我们可以掌控自己的行为,那么也就能够掌控自己的人生,也就能按照自己内心的节奏去从容地去生活。更重要的是我们的生命,其实也需要秩序感。无论生老病死,还是面对风雨变幻,都能有一份平静恬淡的心情。因为懂得世事无常,所以在任何境遇面前都能不慌不忙,人生有序,内心也就会有节有律。
有序的生活才是生命的大自在!所以,如果你发现孩子是一个有秩序感的孩子,或者在逐渐的发展自己的秩序感,那么建议家长鼓励他,尊重他。当秩序感建立之后,他的内心就会越来越坚定,也就会有持续前进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