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还不到三岁,我就参加了国际教育展
写在前面
我是妙妙妈,一名二本学渣妈妈,我的女儿2岁半。作为一名90后南京姑娘,我在南京从小学一路读到大学,没有留过学,英语也只是刚刚过了六级。虽然从娃3个月开始陪她念绘本,6个月开始英语启蒙,但我还远不能够算鸡血妈妈,更别提规划国际路线了。
回顾求学路,在我的印象中,出国念书似乎是高三甚至大学毕业后才需要考虑的事情。直到这次参加了国际教育展,我才意识到,如今国际教育的路线规划远比我想象得要早很多。
更令我为之一震的是,当我如同挖掘到宝藏一般兴致勃勃地和身在上海或者家有儿女在国际学校就读的好友妈妈们聊起我的收获,才得知我Get到的仅仅是一些“基础知识”。不过,这些“基础知识”却让我开始真正正视了一件事,对孩子的教育规划,可能现在就要开始了!
南京的三月,刚刚有了点初春的样子,暖风吹开了树梢的花,一派生机勃勃。但这个周末我没有选择带娃去挤鸡鸣寺樱花大道,而是带老公去香格里拉大酒店参加“2019家长帮 ING国际教育展”。
“我们这是去哪儿?”路上我们这位爸爸显然还在云里雾里。
“去参加国际教育展。”我敷衍地说。
“你娃还不到三岁……”这位爸爸随着我犀利的目光,自觉闭上了嘴。
本以为他会像跟我逛商场一样,走不了两步就歪倒玩手机或者吵着要回家。没想到看展看到不肯走的变成了他,甚至为了下午继续看展不惜请我在香格里拉吃饭。
“下午还有一场《南京民办初中面测技巧》我想去听。”吃饭的时候老公边研究手上资料边跟我说。
“你娃还不到三岁……”我说。
“家长早规划,孩子变学霸。”他说,原来这位爸爸也有一个学霸梦。
这次的ING国际教育展已经是第七届,南京站共有50多家国际学校及国际班参展,当天主办方安排了11场讲座,包含从幼儿园到高中不同国际学校的推介、国际化路线选择及规划指导等内容。
1.南京的国际展关注人群以初高中学生家长为主
根据现场观察,关注国际学校的南京家长比较多集中在初中、高中阶段,这和北上广等一线城市从幼儿园,乃至托班就开始规划孩子的国际教育路线相比存在一定差异。
当然,产生这种差异背后的原因有很多,一方面,一线城市的教育资源更丰富、家长接触到的信息多、视野更加开阔,优质国际化教育机构的选择也更多。另一方面,也有客观政策原因,北京、上海的户籍制度近年来层层加码,落户问题造成的公办学校就读困难使得家长不得不把目光投向私立学校。这时,与国际化教育理念接轨的优质国际学校便得到许多家庭的青睐。
2.干货类讲座比理念类更受南京家长欢迎
听参加了今年上海菁kids国际教育展的朋友说,演讲嘉宾大多来自于知名国际学校、双语学校的校长、教学总监等人士,讲座内容也多围绕《教育创新热潮中的变与不变》、《早期教育、为孩子日后成长奠定坚实基础》、《怎样培养一个多向度的人》等新式教育理念的探讨,现场几乎座无虚席。
而从南京站的讲座可以看到,内容多为“实战干货”,除了威雅公学、南外国王学院、莱爵公学、南京三中国际部、南师附中国际部、汉开学院国际部、爱知康小学7所学校出席之外,其他5场讲座均由第三方教育机构提供的升学指导,而且,其中三场均来自于教培界扛把子——学而思。
11场讲座也并非场场叫座,其中唯一一场关于国际幼儿园融合课程的主题来自于南京国际教育市场新人——莱爵公学,这所学校前不久举行过开放日。遗憾的是,由于莱爵的幼儿园尚未开园,讲座内容中“概念”大于“现实”,很多观众因为孩子超龄或者对该话题并不感兴趣等诸多因素纷纷离席,更有家长大呼超时,以期尽快开始下一场讲座。
在所有的讲座中,上午场由学而思国际美本项目组负责人孙老师带来的《目标美国TOP50,初高中如何规划》和下午场由南京学而思高中部负责人带来的《近几年南京中考政策的变化》座无虚席,甚至很多家长站着旁听,并频频拍照记录。看来学而思这几年这么火不是没有道理,非常清楚如何抓住家长的核心关注点。哪怕我这个娃不到三岁的家长,也听得如痴如醉。
(国际教育入门测试:你听说过上图参展的这所"名"校吗?)
3.“目标美国TOP50,初高中如何规划?”
如果想让孩子本科就上美国前50,甚至前30或者常青藤,你要从何时开始规划?
面对这个我连想都不曾敢想的问题,学而思给出的答案比我以为得还要早,因为很可能就是现在。
让我按照学而思给出的早规划计划表排个时间顺序:
不同梯队美国大学对于成绩的要求是这样的:
我立刻百度了一下,托福满分120,SAT满分是1600,再对照看着表上顶尖大学的成绩要求,我不由一身冷汗,而想要达到这些成绩,除非孩子是真学霸,其他都靠父母早规划。
看起来,初中开始准备托福时间绰绰有余,不过先来看看正常中考高考要求的英语水平和进国际班、考托福的差别就知道难度差别有多大——
高考要求掌握的单词数量3050和托福要求的词汇量8000相比,不仅是数量上翻了将近两倍。高考词汇量以简单常用的基础单词为主,而托福考试需要考生在掌握八千学术词汇的基础上,还要有能力撰写篇幅较长的学科类专业文章,听、说、读、写方面,相比高考要求不知要难多少了。
学而思国际对初中阶段规划的一些建议是这样的:
如果说应试方面的“早规划”从初中开始确实还不晚,那我这个孩子还不足三岁的妈显然还不用“那么”着急,不过话还没说完。
4.英雄论出身,申请看学校
有了傲人的英语成绩特别是GPA并不代表就能被申请学校认可,申请人来自什么学校往往比申请人的GPA更受关注。学而思国际根据他们对历年国际名牌录取情况的研究和对美国多个名牌高校招生官的咨询得出这样的结论,GPA的先决条件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学校,一所有稳定国际名牌大学录取率、毕业生口碑较好的高中,直接决定了申请人申请材料的可信赖程度。
而在南京,有这样资源和名气的国际学校或者国际班,寥寥可数。
根据学而思国际的说法,南京外国语学校和北京实验中学是中国每年成功申请到美国名牌大学最多的两所高中,迈入南外意味着一只脚已经迈入了名牌大学。
而众所周知,在南京想要进南外最好的机会便是小升初。目前,作为南外嫡系,小升初进入南外人数最多的小学当属南外仙林小学。倒推起来,规划一下子就从考大学变成了考小学。
看着这张表里榜上有名的5所学校里,80%都是鼓楼区公办小学,再想想一路飙升的一类学区房价,我的心里在滴血,突然一下子明白了为什么魔都妈妈们拼了命一样地要鸡娃进民办校,或者干脆直接把孩子送进好的国际学校。
毕竟,除了学区房的天价因素之外,国际学校的全人培养理念,鼓励青少年自主思考、自由探索的教育氛围更吸引当代家长,毕竟我们都不希望孩子被打造成流水线上的应试机器,如果有一个环境可以回避应试压力、培养出具有独立精神、能够面向未来而学的孩子,的确是一个诱人的选项。
然而,关于体制内外的选择是个更大的课题,并不比“要不要买学区房”、“考不考民办”简单多少。
虽然娃不到三岁,确实也是时候开始考虑了。
5.提前规划比选择更重要
当然,就读美国TOP50或者说出国留学,并不是每个孩子都必须的。但这次的讲座却让我意识到,无论走国际教育还是国内路线,对孩子的教育规划比我想象中要来的早。
我无意输出焦虑,毕竟我才是那个刚刚开始被输入焦虑的家长。
但我却明白了很多我之前可能无法理解的“鸡血妈妈”们“鸡娃”的意义。她们不是为了炫耀,也不是为了跟风,更不是非要“有所回报”,只是为了早点培养孩子学习兴趣和能力,在未来需要的时候,能轻松一些,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容准备。
佛系是一种竭尽努力后顺其自然的心态,但不意味着什么都不做。
回想起我的平淡的求学经历,父母对那时候我的评价一直都是省钱、省心——一路按部就班,从户籍对口的菜小、菜中考上重点高中重点班,再到考上大学,没上过这个班那个班,也没让父母操心掏钱择校。但我知道,自己这个父母眼中省心又省钱的孩子,其实在大部分时候,除了按部就班完成老师交代的功课之外,对自己喜欢什么、目标是什么一无所知。
时光不再,学生时代的目标似乎是一个又一个的考试。我和很多人一样,在进入大学以后度过了一段长时间的迷茫和毫无目标的生活,直到大学过半,可能才开始有意识的规划自己的学业。
而这样的规划本不应该从大学才开始,规划是种能力,培养应该从小开始。
6.孩子,让我陪你慢慢来
时至今日,我最感激父母对我早期的培养是从小学一年级开始让我坚持阅读和写日记,以至于我的语文成绩一直都不错,花在这门功课上的时间也是最少的,甚至工作后也从事了文字相关的工作。
然而,我也不止一次的遗憾,如果小时候的我可以多学一些,爸妈能够再推我一把的话,后来的我是不是会在就业和生活的时候少一些局促、多一份自信呢?
当然,因为时代和生活的局限,我并非苛责父母,他们已经在能力范围内给了我最好的学习条件。只是如果重来一次的话,我希望二十几年前的自己能够再努力一些。
好在,为人父母后,我还可以和孩子一起重新来一遍。好在,当下这个时代,做父母只要愿意学习,就能通过多方位多元化的信息和渠道,装备更丰富的育儿知识和理念。尽管自己曾经是个学渣,但在做父母的这条路上,还是希望能修成学霸。
当我意识到这一点,我不再焦虑,而是有了更多学习的动力。
即使,我们可能买不起学区房、上不了国际学校,但是,只要身为家长的我们能时刻保持终身学习的意愿、积极上进的生活态度,就一定能够将这种言传身教的力量传递给孩子,回首时了无遗憾。
原文转自公众号:童学会玩,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