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跟鸽子没什么两样吗?

2019-05-26  本文已影响0人  如一书
人跟鸽子没什么两样吗?

斯金纳是行为主义之父,主要有两项贡献,一是指出固定行为产生的原因,即此行为会得到奖赏,比如赞美,报酬或解决问题的满足感,这些目的强化了原来的行为,而某些行为之所以不出现,是因为这些行为会得到惩罚,即使原来有这些行为,但也会在惩罚或不好的结果下逐渐的消退;一是发现了迷信行为产生的原因,其实就是获得奖赏而避免惩罚。

要想训练一只松鼠或者鸽子形成某种习惯或消除某一习惯,都可以用奖励或惩罚的方法。

斯金纳还有一个著名的“斯金纳箱”,比如把鸽子放进箱子里,其实是一个封闭的空间,比如笼子之类,设置每30秒投放一次食物,鸽子们吃到食物之前的动作各异,它们认为似乎只有这样才能获得食物,经过一段时间的后,就形成固定的动作,只要想吃,就做这些动作。其实这些动作跟食物出现没有关系。这就是迷信。实验用了8只鸽子,其中的6只都是这样,即形成了迷信的习惯动作(即取食前不同鸽子形成了不同的固定动作)。

人类的迷信也是这样产生的。即把本来无关的事物联系在一起,误认为是相关的。

这些说法遭到了质疑。先说强化可以形成习惯,如果真是这样,那世界上将不会出现监狱,谁不知道做一些事会受到惩罚?再往轻处说,谁不想不做错事,谁不想成功,但个体真的自己能决定自己吗?心理学研究指出潜意识的重大影响,很多行为是不由自主的无意识的。神经科学家也发现,人的内在智力和心理特征主要是生物学因素,而非主观意愿能轻易改变。再者,斯金纳仅仅通过几只鸽子的表现就确定人也是这样,人和鸽子根本就不是同类,怎么能类比?何况仅仅8只鸽子就有两只不符合其发现的规律。如此小的实验样本怎么可能得到稳定的结论?

再说迷信,很多迷信都不是亲自经历了不好的事情,只是道听途说或者外在权威人士与机构的言说。这就不是什么经验产生了,完全是一种非行为训练形成的。

斯金纳的实验对教育的启示是什么?

可以通过奖励和惩罚规范学生的行为,但这只是权宜之计,要想真正的发展学生,更主要的理解,让学生逐渐的自主起来,让学生自己内在的追求美好力量绽放出来(这又是一个大问题,这里按下不表,之前强调的太多了)。这才是根本。

行为主义强调控制,这是教育的大忌。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阅读笔记之十一)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