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一锅炖(卷四·十·促织)
宣德年间(明宣宗年号),宫里流行斗蛐蛐(蟋蟀,有名促织),时常强迫地方上供。
蟋蟀并非陕西特产,当地本无进贡压力。奈何华阴县令渴望进步,主动进献一只优良品种,得到宫里肯定,破例恩准上供。
县令偷鸡不成蚀把米,索性甩锅给里长(最基层地方官),要他妥善处置。
里长自有解决之道:先派人搜集优质蟋蟀,待强行摊派后高价出售。有的村民体会领导难处,主动买虫交差;有的人不上道,偏要自己去抓,这就属于不顾大局,常被嫌弃品相低劣,轻则罚款,重则拷打。
许多村民因此倾家荡产。
村民成名,专心科举,平日不事生产,想买蟋蟀没钱,自己抓的又不趁意,眼见限期将至,终日长吁短叹。
媳妇呵叱:“不想办法,徒生叹息何用?”
成名叹道:“无钱无势,不知如何是好?”
媳妇怒道:“我看你是读书读傻了,万事不决问神婆啊!”
成名点头称是,带上钱去找村里的驼背巫婆。
婆子焚香祷祝、绕地转圈,一通操作过后,扔下一副简笔画,上面绘有小山、寺院、乱石、蟋蟀,却没有任何注释。
成名求请拆解。
巫婆眯起眼睛,缓缓答道:“慢慢悟罢……”
成名无奈,只得带回家里钻研。恍惚间,发现画里的寺院与村东大佛寺相似,便带着工具按图索骥,果然捉到一只巨型蟋蟀。成名如获至宝,养在家中土盆,日夜悉心照料,只等着到期交差。
成名的儿子小成,时年九岁,趁父亲外出时,擅自打开土盆。
好奇害死猫。蟋蟀借机出逃,却被小成失手压死。
成妻循声赶来,骂道:“害人精,看你爹回来咋收拾你!”
小成号哭出门。
成名回来听说此事,当时气得浑身颤抖,要找儿子算账,搜来寻去,发现小成跳进了井里。经过抢救,儿子总算有了气息。成名夫妇暗道侥幸,转眼瞧见土盆,又不知如何交差,唯有终夜叹息。
清晨,门外传来虫鸣。成名出去察看,恰逢蟋蟀跳上袖口,心下大喜,连忙收入土盆,待征缴时立地献上。
里长不喜,暗骂:书呆子,看不出眉眼高低,待我给他上一课!当下叱道:“小破虫儿,能有何用?既然来了,索性比试一遭。胜了,还则罢了;若败,定你个拖延之罪!”命人取来优质蟋蟀,与其打斗一番。
成名的蟋蟀一胜再胜,现场竟无敌手。
里长大怒,暗使仆人关门放鸡。
孰料蟋蟀一跃而起,反倒将鸡冠咬伤,吓得公鸡扇翅奔逃。
里长无奈,只当吃个哑巴“亏”,权且献于县令,县令转交上级,就这样一路送进皇宫。
小蟋蟀专为大场面而生,不仅善斗,还能随着音律起舞,可谓皇家明星,风头一时无两。
天子龙颜大悦,重赏一众官员。尤其是县令,还获得“突出贡献”称号。
县令为此厚待成名,不仅免除徭役,而且特许公费入学。
彼时的成名更专注于实业,很快以养虫闻名,屡受官家赏赐。数年之间,便有良田百顷、牛羊千头,身家竟与县令不相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