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开展学习:关于学习的三种隐喻
对于教师而言,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采用什么样的教学策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如何理解「人是如何学习的」这件事情。
一百多年以来,学习科学家致力于描述开展学习的特征。他们先后提出了学习的三种隐喻——增强反应、获得知识和知识建构。下表针对学习的三种隐喻,从学习的概念、学习者的角色、教师的角色以及产生重大影响的最早时间等方面进行了比较。
1.学习即增强反应
该隐喻认为学习是指一个刺激(如「2加2等于多少」)和一个反应(如「等于4」)之间联系的增强或削弱。教师的角色是激发学生的反应(如提问「2加2等于多少」),并随后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奖赏(如果学生回答「4」,那么教师就会反馈说「正确」)和惩罚(如果学生回答「5」,那么教师就会反馈说「错误」)。
学习者的角色在于接受奖赏(自动强化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和惩罚(自动削弱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该隐喻的基本观点是:如果行为得到了肯定,那么反应与情景的联系将更为紧密,该行为在今后出现的可能性会增大;如果行为受到了惩罚,那么反应与情境的联系将会被削弱,该行为在今后出现的可能性会减少。
「学习即增强反应」的隐喻在20世纪早期广泛流行,迄今依然是主流理论之一,尤其是针对基本技能的训练。
2.学习即获得知识
该隐喻认为学习就是增强学习者记忆中的知识输入量(例如:「学习的三种隐喻——增强反应、获得知识和知识建构」)。教师的角色是向学生呈现信息(例如:讲授、阅读或在线展示等),学习者的角色则是接受并储存这些信息。
该隐喻强调教师是信息的传播者,学生是信息的接受者,因而该观点有时也被称为传输模式(transmission model)。与此类似,该隐喻还认为,学习者的记忆是一个空的容器,需要教师传递信息来将它填满,所以这种观点也被称为容器模式(empty vessel model)。
「学习即获得知识」的隐喻在20世纪中期广泛流行,迄今依然是主流理论之一,尤其是针对基本事实的教学。
3.学习即知识建构
该隐喻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身心理表征(例如:关于如何开展学习的心理表征)并由此作出推断的过程。这种观点认为,主动学习发生于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恰当的认知加工。
学习者的角色是理解所呈现的材料的意义,教师的角色是扮演认知指导者,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习者进行认知加工。
「学习即知识建构」的隐喻在20世纪后期广泛流行,迄今依然是主流理论之一,尤其是针对概念和策略的教学。
这三种学习隐喻都建立在研究的基础上。每一个隐喻都曾对学习科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推动了教育实践的发展。这些理论的提出不过几十年的时间,但是每一种学习隐喻都将持续影响学习理论和教育实践的发展。学习即增强反应的隐喻与认知技能的学习密切相关;学习即获得知识的隐喻与事实学习的关系最为密切;学习即知识建构的隐喻则与概念和策略的学习融为一体。
本文由英知(Enrichist)根据 Richard E. Mayer 所著《应用学习科学》(Applying the Science of Learning)相关章节编写,更多信息请参考原著或关注后续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