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握人生的两个维度
文|净名斋主 图片来源|网络
人生有两个维度,即空间和时间。空间从小的方面来讲就是我们的生活空间,大部分人一生主要的活动空间都局限在家和工作单位之间,当然随着工作的变动也会从一个城市到另外一个城市生活,再加上偶尔的出行旅游,即便如此,可以说我们生活的空间范围还是十分的有限。在这有限的空间里如何修炼我们的人生,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再来谈谈时间,时间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意味着寿命,从我们出生那一刻起,一生经过生老病死顶多也就活个100岁吧,那已经是绝对的高寿了。如果去掉吃喝拉撒睡,其实剩下的时间并不多,而在剩下的时间里面大部分还都不那么开心快乐,古人有两句诗很有道理:“百年三万六千天,不再愁中即病中。”人生大多都是在不如意当中度过的,没钱也愁,有钱也愁;工作太忙了不好,嫌太辛苦,工作太清闲了也不行,会感觉无聊。不管我们承认不承认,这就是大部分人的生活。

一个人的一生该怎样度过呢?我记得中学的时候老师让我们把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一段话作为座右铭,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为人卑劣、生活庸俗而愧疚。这样,在临终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已把自己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的精力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当然,我们并不一定能为人类解放而奋斗,最后这一句很强的时代烙印,但是前面的“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为人卑劣、生活庸俗而愧疚。”是可以适用于我们每一个人的,我想如果我们仔细回忆一下往事的话,大概都会或多或少悔恨和愧疚的吧。

张爱玲说过成名要趁早,有一定道理,应该在年轻的时候早早成名,那样的话,可以好好享受生活。成名太晚的话,随之而来的名闻利养很可能无福消受了。很多著名的画家、作家在当时都默默无闻甚至穷困潦倒而死,等过了几百年突然被人捧出来,举世闻名,就像梵高和高更,都是穷困潦倒而死,现在一幅画拍个几千万乃至上亿元,这确实令人唏嘘。作家路遥就没那么幸运了,当年写了《平凡的世界》获得矛盾文学奖以后要去北京领奖,但是却买不起车票,只能问弟弟借钱。这样的情形不是第一次了,上一次问弟弟借钱也是去外地领奖,他弟弟也没钱,但还是帮他想办法筹到了5000块钱,把钱交给路遥的时候说:哥,你以后可千万别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那样的话你去国外领奖还得我你去搞外汇!同为陕西籍的作家陈忠实比路遥幸运,他创作的《白鹿原》在他去世前被影视公司买走,改编成了影视作品,陈忠实部分地享受到了自己作品带来的经济上的回报,在生命的最后几年可以不用再抽廉价烟了。

我们普通人怎么办?我觉得可以从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上努力。空间上我想到了《大学》里面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就是努力提升自己,怎么修呢,可以从去掉自己的缺点开始,我们每个人都有缺点,有的人做事缺乏毅力、有的容易冲动、有的太懒惰等等,用佛家的分类就是贪嗔痴慢疑五毒,检查自己的毛病,然后积极改正,这就是修身,修身不是一劳永逸而是伴随我们一身的事情。越优秀的人对自己越是挑剔,因为正是这种挑剔造就了现在的优秀。孔子佩服蘧伯玉“五十方知四十九之非”。另外修身的关键的要付诸于行动,哪怕每天进步一点点也好,因为:滴水石穿,绳锯木断,苦心人天不负,功到自成。
齐家相对修身要求更好了,因为他出了你自己还涉及到家人。自己对自己要求很严格,也很优秀,但是对家人由于夹杂着亲情、爱情、责任等因素,很多时候我们都很无奈。从实际的经验来说,改变一个人是在是太难,不管是我们的父母、妻子、儿女、兄弟姐妹,心里为他们好,想让他们变得优秀,但是实际操作起来却是困难重重,所以古人都是易子而教的,自己不愿意教自己儿子,因为该打的时候下不了手。就像医生给别人动手术觉得很轻松,但是轮到自己的亲人躺在手术台上他的手就容易发抖了。所以齐家很难,但是再难也要去做,对于亲人,照顾好生活固然重要,但是能够影响他们的人生往好的方面发展,才是对他们最好的爱。
治国在古代其实就是管理一个单位,一个部门,并不一定是国家。平天下的天下才是国家的意思,家里能管好,管一个单位一个公司其实是一样的原理,不过就是人更多而已,但是要注意的是人越多,关系越复杂。一个公司创业期可能只有十个人,但是壮大发展以后拥有了20名员工,那在管理方面碰到的难度可不只是原来的两倍,而可能是四倍,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就是这个道理。某种程度上,人和动物最大的区别就在于管理,一群动物有一个首领,他能够带领族群的几十个最多几百个成员生存,但是只有人才能管理数以亿计的成员,特别是像我们国家十几亿人口,五十六个民族,要管理好是非常困难的。
平天下就更难了,但是如果前面修身齐家治国都能一步步做好的话,平天下也就没那么难了。
总之来说,就是我们努力的提升自己,也就是自利,进而能够利益周边的人,乃至全社会全人类的人,也就是利他。但是一般人的心理,自利还是愿意的,但是夹带着自私,所以自私自利是一个成语。如果能够不加带自私的心理去自利,那样的人真的不多。

以上是从空间上说如何度过一生,引用了《大学》上的“修齐治平”,那么从时间的维度又该如何做呢?孔老夫子自述其一生的话我觉得很好,他说自己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其实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孔子活了七十二岁,这应该是他临终对自己一生的总结。十五岁的时候就有志于学,学什么呢?他也不确定,所以他学得东西很多,从书本学,从生活中,工作中学,这样不断学习十五年以后他才算是自立了,也就是从人格上站了起来,对自己的人生找到了一个中心思想,不过在进一步的学习和实践过程当中还是经常会有疑惑,直到四十岁,经历了人生百态才对人生不再迷惑了,我们大部分人年轻的时候再聪明很多事情没有经历是无法深刻体会人生的,四十岁的年纪真是壮年,家里上有老下有小,工作中也成为了单位的骨干,爱恨情仇,生老病死该经历的差不多都经历了,很多事情才真正地想明白,也就是不再疑惑了。不惑以后更利于坚定自己的人生信条,更利于全神贯注自己的人生目标,所以可以再好好地干上十年,到了五十岁基本上也知道自己一辈子能够干出点什么名堂来了,如果之前的路走错了,一般人已经没有机会从头再来了,只能认命了,这就是知天命。如果一切顺利的话,再经过十年,到了六十岁的年纪,我们基本都退休了,那些是是非非,明争暗斗也不会那么在乎了,别人说自己好也罢,不好也罢,都能听得进去了,这就是六十耳顺,到七十岁的时候接近生命的终点了,活一天等于两个半天,什么事情都尽量去做吧,毕竟时间有限了,但是仍不能逾矩,这一点很难,否则也不后悔出现很多为老不尊,晚节不保的现象了。

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的自述,很普通很平常,看似并没有什么天赋异禀的过人之处,但对我们如何过好一生又很好的借鉴意义。人生如果能以十年一个周期对自己进行合理规划的话,我们的一生一定不会虚度,可惜大部分人一辈子都没有立起来,房子车子票子都有了,但是在人格上一直没有健康的立起来,所以武志红写《巨婴国》就是描述了这样的普遍社会现象。当然,我最推崇的一本书还是孙隆基写的《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大家有机会一定要读一读,绝对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