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习(6)  读学而篇第六有感——做有意识的选择

2016-06-15  本文已影响0人  azao

【原文】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解读】 此章在后儒的认识上是颇生歧义的,即在今日,虽一般人混然不知此语,但若问及其中的道理,仍不免分歧。 通常的理解,做后辈的,以力行为重,行有余力,再学习知识。如此,学文便是力行的附庸。中国社会普遍有重经验轻理论的传统,乃至种种读书无用论,概与此有关。 朱熹曾力驳此解,强调若力行而不学文,不仅难识力行的道理,且有更坏的胡作非为。朱熹讲,人岂会一天到晚在那里入孝出弟、爱众亲仁?做事就做事,事情做罢,就应读书。

以上引用自“腾讯儒学独家专栏——何俊教授《不舍论语》系列稿件”

这里提到了二点,经验与读书。“经验”按释文所提,在与人、仁交往接触之中有所得,“读书”,我个人会理解为建立在阅读或其他资源获取后的自身思辨所得。

会让我想起前不久的一个网络事件,在杨绛老先生去世之日,有一则被标以是她的百岁感言流传甚广,其中有一段是,“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更是以亲书图片的形式在网络流传。后经证实,上面的那段描写是旁人添加而得的。

想说的是,一方面看到众多希望能达成淡定从容心态的美好心愿;另一方面,则让我感觉到有种“拜大神”的刻奇心态,而少了一些“求实”的心态与思维。尤其在这个信息高速运转,经验可被轻易包装的年代,在亲仁的同时,是否该对“仁”的来源,或是“仁”具体表述的内容,多一番结合实际结合自身的思辨呢?

我想,二者孰重孰轻,又或是本来就不处于对立面,是相促相容的二面,或许在行动中已经不是讨论的重点。不管你是在重经验,又或是在苦读书,只要自己有清晰的意识就是好的,而不是出于混沌的随波逐流的状态,而是带着个人的具体实际与自身思辨清楚每一个选择都是自己的主动选择(即便不是所谓标准之下的最佳选择)。

同时,无论在呢个领域,管理营销、处事为人、学业取道或育儿亲职等等,再“仁”的经验,或是再“top”的理论认知,最终能发生如何的化学反应产生何样的效果,最关键的还是参与其中的“人”,涉及基因,涉及际遇,涉及实际需求。在对获取来源保存一种思辨审慎的态度同时,明白到这一点,或许就更能在“亲仁”或是“学文”的过程中有更平和理性的心态,保持一个清醒选择的状态。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