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唯心?

2017-07-06  本文已影响0人  刘得青山

近来时常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作为一名“根正苗红”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者,从小就接受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却总是在不经意间不由自主地倾向“唯心主义”?

前几日陪同学上庙里还愿,他说这个很灵,我回道:“嗯,这种事就是信则有,不信则无。”然后,忽而想到,语言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们的思维,虽暂不敢确定就是语言决定了思维,但语言与思维的密切关系显然是不可否认的。

于是,这句我们在面对未知的事物常用的俗语“信则有,不信则无”,其实反映的正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思维方式。类似地,在祭拜的过程中,我们还会讲:“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这其实也是一种强调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有待继续搜集验证——是否正是类似的这些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我们的思维,让我们在潜意识中始终难以摆脱“唯心主义”的烙印,从而会不由自主地倾向于“唯心”的观点?或者,这些语言存在的语境是否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仅仅使用于与宗教等相关的场合)?如果确实存在语境的限制,那它可适用的语境所占据的比重又有多大?

然后,我们可以跳出语言的范畴,将目光着眼于互联网时代的信息传播路径。我们日益丰富的主流或非主流媒体使得传播信息的方式呈现出多样化趋势。这些多渠道的信息是否也在从不同的角度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我们的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古典名著拍成电影电视剧,很多都是在向我们展示着主观或客观的“唯心主义”。比如西游记,让我们看到了玉皇大帝王母娘娘如来佛祖等各路神仙掌控着人间。也许是这些点点滴滴生动形象的故事,在我们心中悄悄种下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种子,让我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唯心主义”的熏陶?

主观的唯心主义让我们相信自我的力量,高喊“我命由我不由天!”。客观的唯心主义又让我们懂得敬畏,满怀谦卑恭恭敬敬地祈祷“God bless you.”。照此看来,“主客观统一的唯心主义”也许是人类的天性,包含着救赎与自我救赎的统一,是有着一定的进步意义的。

可是这种唯心主义观点却遭到了我们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的冷嘲热讽。诚然,确立一种主张自然是通过对比中的批判才能更好地突出其立场所在。我们现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为了突出它不可动摇的“辩证唯物观”,一方面贬低“形而上学”,片面地解释形而上学就是“孤立地、片面地、静止地看问题”,不由遭人唾弃——这种不分青红皂白一味别人抬高自己的解释才真正阐释了什么叫做“孤立地、片面地、静止地看问题”(os,想为“形而上学”正名!);另一方面就是在字里行间突出“唯心主义”的不合时宜,却又很难让人心悦诚服地完全排斥“唯心主义”。

所以,唯物,还是唯心?是思维决定了语言,还是语言决定了思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难道一定就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吗?

……

很多问题,慢慢思考。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