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时间当作朋友》(第3版)作者:李笑来
内容简介
为什么你总是觉得“没有时间了”?最节省时间的方式是学习,为什么你“砍柴”而不肯“磨刀”?基于过程的记录,为什么迥异于基于结果的记录?一个人对时间的精确感知能力真的能训练得像特异功能?都是平凡人,为什么若干年后已有天壤之别?时间这条船,为什么只送心智成熟的人去往梦想的彼岸?绝大多数的成功与智商没有任何关系,所有的失败都与且只与时间有关。当你把时间花在一个人身上的时候,相当于在他的身上倾注了你生命的一段,不管最终结果如何,反正,那个人、那件事都成了你生命的一部分——不管最后你是喜欢还是不喜欢。
这本书从心智成长的角度来谈自我积累。作者通过自己职业生涯中遇到的事例,告诉我们:如何打开心智,如何运用心智来和时间做朋友,从而开启人生的成功旅程。
作者简介:
他说,他是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人们问,什么是“低级趣味”?他说:“忽悠人、 吹牛—这是天下最恶俗的低级趣味。”不知道他26岁那年都发生了什么,他只是说:“突然有一天想明白了,于是……就这样了。”
他说:“把时间当作朋友。”他真的就这么做了。时间仿佛真的是他的朋友。10多年的时间里,他做过很多事情:销售、教书、写书、开公司,现在做天使投资人……他精力旺盛,学习能力超凡,随便什么东西,只要需要,就去学,并且能学好。最近一次惊到别人,是他以40岁的“高龄”学习网络编程语言Ruby On Rails,然后,按朋友的说法是“于4个月后(2013年1月)顺产”了一个大受欢迎的网站knewone.com……
他崇尚逻辑,追求深入思考,认为这是一个知识可以轻松变现的时代—当然,前提是,那知识是正确的,那逻辑是严谨的,那思考是深入的。这不仅是他所想,他所说,更重要的是,他竟然可以做到用行动和结果证明这个论断。所谓知易行难,可最难的事情,他已经做完了。
他就是这样—一个难得的人,做着难得的事情,写出难得的书,与你分享难得的经验与思考
精彩书评:
壹:
我读了为数不少的书,有些书好评如潮,我读了却如同嚼蜡,索然无味。
可是这本书,我有感觉——我有点恨它。
我恨它破坏了原本的又一个慵懒且无所事事的周末。它让我开始动脑子,思考很多问题。
其中还是一个很早之前就想过的问题: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我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你活着是为了什么?
先别晕,这个问题的答案,和我们需要不需要读这本书有关。
高中时遇到这个命题,我的答案是:为了快乐而活着。后来我发现有些人并不快乐,但是他们仍活着,我想或许是因为他们心中存在着希望。再后来,去贫困山区调研,震撼中发现,人也可以在绝望中坚强生活——因为有责任。
还有大部分人,不思考这个问题,而是得过且过,按部就班。
每种答案都有合理的原因。关于人生的问题,本来就容易走向两个极端:消极无所追求虚无主义,还有及时享乐派。
但是如果你的答案是为了享乐,得过且过,并且不想改变的话,那就没必要读这本书了。
我呢?我是个没有什么野心的人,很容易满足,也很容易感恩。当把我投放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里,我的警惕感会迅速提升,有动力去做很多事情以求自保,但是一旦走到了某个点后,就是维持现状了。
淡泊的人生,偶尔出现点惊喜,是不是就是我所追求的呢?
赚很多钱,享受生活,那又怎么样?很快你就会老去,现在拥有的一切都不是你的。
既然现在就能够随心而动,率性而为,享受人生,为何违背心的本意,约束自己?
既然如此,为何还要纠结于时间到底用到什么地方?即使我节省下来,我用以做什么呢?甚至,我为何要读那么多书?为何要学那些似乎用不上的技能呢?
把每天的时间分配精确记录在本子上,连偶尔的发呆做白日梦都觉得不应该,是时间的朋友还是被时间驱赶的奴隶?
似乎,管理时间都是那些所谓的忙得不可开交的成功人士应该做的事情。
对于我们这些大多数人来说,虽然偶尔会分身乏术,可是有很多时候,别说管理时间了,我们不得不想办法打发时间,消磨时间——在无聊的时候,打发时间的方式可多了,呼朋唤友,k歌,打麻将,看肥皂剧……这些人里,一定在某些时侯也会意识到时间的宝贵,可是当下,他们只想让时间赶快走掉。
我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缺乏对时间管理的动力,也许正是因为潜意识里,没有想清楚——管理时间所用何事?
我有一个朋友,有段时间赋闲在家,寻找工作。我想她反正也是闲着,就推荐她读些书——管理类的,营销学的,心理学方面的,她的问题就冒出来了:读这些书我能够用上吗?和我的工作相关么?是的,她要找的工作不是管理类的,也不是marketing,更不是心理医生,那为什么要读这些书?为什么不把时间花在让自己更加惬意的事情上去?比如看肥皂剧,看电影,逛街……
这是个缩影。有时我认为自己做得比她好得多,因为我看了一些非工作所需的书。可是我有时也比她做得更甚,比如我也将一个周末将自己慵懒地抛在床上,看《仙剑奇侠传》……任凭着窗外的天色慢慢变暗,一天的时间悄然滑过。
这个周末,看完那本书,在写这些文字之前,我歪躺在床上,想着我周末如何过,要不要轻松一下,打开电脑,继续看电视,我心里涌起了一些“罪恶感”。
难道我享受一下轻松一下不是合情合理的吗?难道这不应该就是通常的人生吗?难道我们不应该将人生过的更加随意一些,为自己的心而活吗?那为何还会有罪恶感?
那么,我开始反思,回想,上上个周末我最开心的事情是什么?
不是躺在床上,看了一个下午的电视剧,而是走出门去,参加公司组织的西湖环保行,捡起地上的一个个烟头。
那再回溯,又一个周末我觉得很充实的事情是什么?
不是看似很精彩的也很搞笑的电视剧,而是终于将月亮河用二胡拉得比较顺畅,得到了老师的鼓励。还有就是,我游走西湖,在西湖边上,夕阳沉下的地方,悠然自得闲坐,发出了“人生很美好”的感叹。
那些我明明是“享受”过的时间,为何没留下什么印象?那些大块大块被我打发走的时间,我做了什么事?
亲爱的朋友们,你们一定也曾经有过像我一样的感受:越是无所事事,越是疲惫。特别在事后回想的时候,会有驱走不了的罪恶感。那些能够短暂给我们舒适与享受的东西,有时稍不注意就占了上风。
于是突然想到——随心而动,或许是无错的。
但是,如果心本身就是错的呢?如果我们的心并无目标,仍在懵懂状态呢?
道家常说:君子小人,常在一念思量。佛语有云:一念成佛 一念成魔。所以,太放纵我们的“心”而不加束缚,即使走错了,也茫然不知。
我反思到,以前用来打发时间的很多手段,都不是最聪明的。
只浅读了一遍的《把时间当作朋友》,让我知道:在享受轻松安逸的时候,预知到这可能是未来生活的成本。它也让我领悟到,我们也可以让自己在轻松安逸的“打发时间”中没有罪恶感——只要这是规划好的“享受”,而不是无节制的随意的,当时很痛快,事后很后悔的。
人活着是为了什么呢?
不要纠结答案了,不论是虚无主义或者及时享乐主义,我们都是要好好地活着,这才对得起这只有一次的人生。
什么是好好活着?
财富,名誉,地位,这些是无法跟随我们的,也是无法强求的,但是心灵的丰富却是会伴随我们终老的。
工作,不是为了老板,不是为了公司,而是为了自己的价值有一个机会得以实现,为了自己而工作。
活着,也不是为了别人眼里自己的光荣,而是为了发现自我。
如果我们能够把养儿育女,孝敬父母作为自身的需要而不是责任的话,我们能够拥有更多的满足感。
感知自己的需要,感知自己的梦想,感知自己的能量,充分利用你所拥有的:容貌,智力,才情,时间,去做充实心灵,探索人生,丰富人生的事情。
将原本一样长度的人生,活得更加有内容,有层次,有深度,有影响力,减少“能为而无为”的遗憾。
有的人,活一辈子,就是一辈子。
有的人,同样活了一辈子,却相当于别人多活了好几辈子。
有的人,年老的时侯,对着膝下的孙子孙女念念叨叨去讲着书上的或者别人的故事。
有的人,他自己的故事就精彩纷呈,讲也讲不完。
你要是想让你的人生多几个层次——
你可以去学画画,或者学音乐。不求结果,画画无论好坏,一旦接触,就会发现你的眼睛看世界的角度发生了变化,原本平淡无奇的颜色多了很多丰富的层次,新发芽的树苗都会让你啧啧赞叹,你眼里发出的光芒无人可知来源,那又怎么样?你是为了自己。
学什么都不会浪费的。只要你摆脱功利之心,无心栽柳柳成荫。
大二的时候为了找些事情丰富课余生活,去校报担任学生记者,一年多的学生记者经历让我至今受益匪浅——发问的技巧,引导谈话的技巧以及快速组织文字段落,甚至如何快速与陌生人搭讪……当时可完全没有意识到会有如此深远的影响。
多看一些有营养的读物——不要抱着“学以致用”的态度。很多很牛的技术牛人,居然喜欢读哲学,历史与人文,一般性思维的人绝对无法把哲学和代码联想起来。不过我相信,这些会极大程度上影响一个人的思维方式。
可以学一门新的语言——英语,德语,日语,拉丁语,或者计算机语言,世界又给你开放了更多的窗口。
认识并维持更多的富有营养的朋友——通过他们去了解世界,探索人生。
你身边一定有这样的人:他们远比我们成功,需要处理的事情多而棘手,同时还生活与工作平衡得完美,他不步履匆匆,有时还可闲庭漫步,天呐,他们是怎么做到的?时间长度或许是一样的,但是质量大不相同。
你想让自己的人生活得更加丰富而从容吗?
那么推荐你也读读这本书吧——《把时间当作朋友》。
这不是一本讲时间管理的书,而是引导我们如何通过管理自我,从容与时间成为朋友。
这不是为一些成功人士或者精英们写的书,他们已经不需要。我们这些有点思想,有点追求,有点理想的,偶尔有点迷茫需要坚定下来的大多数,才会真正从中受益。
贰:
这本书的名字我觉得如果叫“开启心智之旅”似乎更好,心智好的人才能把时间当作朋友。
平时工作非常繁忙,总觉得事情多得做不完,上半年看了一些时间管理的书籍,也在练习使用新的时间管理方法,但是收效缓慢。看了本书后才发现,原来问题不在时间上,而是在自己。如同书中说的:“管理”的焦点根本就不应该是时间,而是我们自己。
“心智能力的不同,使不同的人面对相同的境遇时,会产生不同的反应,得到不同的结论,最后做出截然相反的选择。”看到这里突然顿悟了最近两年来的一直苦苦寻找的答案。
“心智指的是一个人各项思维能力的综合。在社会中,一个人只有学会正确地思考才意味着真正进化成人。”原来自己这么些年来一直缺乏的是真正的思考能力。如果心智不高,就算非常努力的学习和工作,能力提高会非常慢,或者到一定时候后会出现平台期。所以一个人成长的关键就是要不断提升心智。“事实上,没有什么要比发现、培养、呵护、调整自己的心智更重要的事情了。”我相信这个社会上80%的人是不明白心智这个词的,他们一辈子也不会认识到。而真正成功的人,一定会拥有很强的心智。
心智强的人知道:
生活就是选择。
方法固然重要,但是比起“用功”来说,方法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耐心有神奇的力量
养成任何非天生的习惯,都是需要挣扎才能做成的事情。
一个人最终成功,并不是因为他曾经精确地计划自己的成功,关键在于他的坚持。
思考,准确地说,正确地思考,才是获取真正意义上的知识的主要手段。
所谓的幸运就是当你准备好了的时候机会来了。
最后一条:“有些道理是突然醒悟的,在此之前,需要时间。”
叁:
才读了几节,我后脊梁骨就一阵冷汗!
就说一点吧。从小到大,我几乎是在为考试而学英语。要考托福了,我就拿来《托福高分作文》和李老师的笔记仔细研读并实践,如此这般坚持了3个月后,自己的写作水平确实有了些提高——会使用一些“复杂”句型了,懂得怎么组织文章结构了...同时我也坚持了一个多月的“跟读训练”,老托福长段子,我也处理了十篇左右了...要考GRE了,我几乎以同样的方法准备作文、阅读...一阵忙乱下来,我发现了两者的共同点:考完之后,我就彻底放松了!!!写作平时很少用,所以我平时根本不练习写作;听说平时更不用,所以我也就不练习听说了...如此日复一日,当我再想着重新写一篇英文作文或者听一段audio book时,我发现:自己原来真的很搓。写不清楚,听不明白。我积累过成千上万的短语,单词;我也曾经日夜倾听英文广播;我也曾经为了口语练到嘴皮发麻,脑袋发沉...为什么,“顷刻”间,这些积累都灰飞烟灭了?读过前几节我有些明白了,问题在于,我没有坚持。三个月很长吗?说长就长,说短就短。对于一个考试来说,三个月够长。对于“游刃有余地使用英语”的目标,三个月太短!
李老师说,所有人的共同弱点是“懒惰”。结合我的个人经历,我稍作修改:人的共同弱点是“娇气”——自己原谅自己。在自己原谅自己的过程中,我们早已为自己埋下了“万事成蹉跎”的苦果的种子。很少有人是愿意做一件貌似没有用的苦差事的——除非有了考试,失业之类的压力;反之,愿意这样做的人,往往获得惊人的成功。比如杨鹏(就是写GRE长难句的那位,大家可以好好研读一下他的序言),比如证明了费马大定理的外尔斯,比如发现胰岛素的班廷,比如三十岁才开始学数学的莱布尼兹...例子数不胜数。杨鹏准备GRE的时候,压力何在?他是外企的部门经理,拥有者人人羡慕的殷实的生活;外尔斯花费十年时间蛰居埋头苦算费马大定理的时候,压力又从何而来?——他早就是知名教授了。...他们都是在毫无压力毫无凶兆的情况下,选择了一条少有人走的路并且付诸实践坚持到底——这是何等的勇气和决心?这是何其的坚强?!由此看来,成为一个人人仰慕的成功人士也不难:永远假象着一个不存在的压力,并把这种压力转化为源源不绝的动力。
又想起一个不太积极的案例。考研。我身边有无数准备考研的大学生。现在是六月中旬,考研的日期是明年的1月30日。那么他们都在干什么呢?这个我没有广泛的调查过,我只能说说我们系的情况。准备考研的同学们几乎90%还在把几乎全部的精力花在专业课和期末考试上——大三的期末考试,又难又重要!我年初的时候就曾建议过我的几个朋友:应该开始准备英语和政治了(两门公认的老大难考试,同时辅导资料也最多最好买)。他们的反应几乎一致:等暑假大纲出来后再看不迟。不是他们觉得这么早开始没必要,而是考研的日子还“太遥远”——一年以后啊!就算是现在,很多考研的同学仍在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学一天,玩半天。如果他们能早早地给自己施加上那“看似遥远的压力”,相信他们的最终成绩必将更上一层楼。其实,想明白这种状态不难:如果教育部突然公布,考验时间修改为今年的7月30日,那么,茫茫考研大军还将是一种什么状态?不过,说句题外话,如果所有的考生都这么“觉悟”,那我们的那些“辅导专家”还赚谁的钱去?网游赚谁的钱去?大学、教育部赚谁的钱去?...唉,看来,在我们这个特殊的环境下,“越早准备越好”这种话都成了反动的话!冤枉~我不是故意的!
什么也别想了,马上开始做吧!不管风吹浪打,不管有没有考试,不管自己的工作能不能保住,认准一件事,使劲地做!
--------------------
今天在读《把时间当作朋友》时猛然间产生了一些感悟。
关于李笑来所说的“记录时间开销”,我实际上已经有过了切身的感受。
今年3月1日左右,女朋友要我为她准备一件见面礼——作为三周年纪念日不能在她身边陪她度过的补偿。而我,这个从来不懂浪漫和情调的人,居然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既让我“省力”,又让她高兴的一箭双雕的好办法。我说:“从今天开始,我每天给宝贝写一句心里话,到6月1号宝贝回来的时候,一共大约是90句心里话。然后我们一起把这90句心里话折成星星,挂在宝贝的卧室里,每当宝贝想大牛的时候,看到这些星星自然就会觉得大牛在身边了...”
起初,我还真的为了我这个想法欣喜了一阵。不就是每天写一句话嘛,我每天生活这么充实,加之我本人的情感也十分细腻,积累90句话是十分容易的一件事啦!可是呢,事实令我大跌眼镜。我这90句话是这样写城的:3月1日至3月15日,我精力旺盛的每天记录:各种心里生理反应如实地写了下来。然而不知从何时开始,我开始发现,做这件事似乎没什么意义。3月16日至3月31日,我只能做到隔天记录,甚至三天才记录一次。终于有一天,我忍不住地对她说:“大牛每天都过得十分平凡,所以呢,没有特别感想的日子里,大牛也就可以不写‘心里话’了,你说行吗?”后果可想而知,女朋友很生气。没办法,为了哄好老婆,我只能硬着头皮为我当初“不怎么理智”的誓言埋单。于是就这样继续写着,大概坚持了不到半个月罢。进入4月中旬以后,随着GRE机试的日益临近,我越发地没有耐心每天抽出 5分钟的时间写这一句“心里话”了。这不是因为我不够爱她,也不是因为我时间真的那么紧张——少看几眼dota,少看一部电影,别说写一句话,写一段话的时间都可以挤出来的!读过李老师的书我才慢慢体会到:“这一切都是出于懒惰”换句话说,在爱情的涓涓溪流中,我被懒惰无情地战胜了。然而,在女方的眼里,我这懒惰则会演变成各种各样可怕的东西诸如“不用心”“不真心”云云。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就这么三天大鱼两天晒网的写着,我最终还是兑现了诺言——写下了90句“心里话”(呵呵,当中不乏当天忘记写后来加进去的post-心里话)
然而,这种看似无意义类似于情人间的“无病呻吟”的“心里话”却给我带来了思考——真的就像李老师书中所说的那样子。翻翻这90条记录,其中不乏一些值得考虑的事情,比如:考前一周的焦虑状态,即,什么都不想做,每天不看看电影、课外书,就根本无法开始学习——与之前争分夺秒截然不同的学习状态。这是为什么?当我在网上费劲地搜寻写作材料时,一旁几个人对于dota的热烈讨论为何会激起我的怒火?值得考虑。为什么考前的几天里,我开始喜欢日本的纯爱电影而在考试之后就全然抛弃?为什么我有一段时间里会如此厌烦大学里的“ 无耻”生活?为什么印象里英语很牛逼的人写出的英文作文却不那么牛逼?...等等。这些看似稀奇古怪的问题,我相信,一定会有一个理性,科学的解释,只不过我现在还不知道而已。反之,如果我没有这90天的记录,那么这些“稀奇古怪”的问题终会因“大脑的自我保护功能”而消失殆尽,等到下次我再次遇到这些问题的时候,我能做的也只有再一次的叹息和手足无措...
还有一点感悟,可能比较“大”。那就是,关于世界中隐隐存在的一种“平衡的关系”。就说我的这段恋情吧。我跟她,高中开始相恋,一直走到了今天——着实让许多人羡慕的一段感情。曾经,我父母不止一次的戏谑(或者是抱怨),“要是没有她,你高考能多考20分!”直接结果是,我进入所谓的名校学习。但是,如果真的没有她——我唯一的倾诉对象,我可能早就跟别人一样整日沉迷于dota了——毫不夸张!如此看来,稚嫩的爱情给我带来了一种“平衡”——有所失有所得。然而,在我写完那90天的心里话并作出如上的感慨时,我开始意识到,我能在这么年轻的时候结识并爱慕一位很出色的女性很可能是我一生的幸运:没有这90天的记录,我很可能永远都不会体会到李老师所说的“最好的工具是纸笔”是何等意味。—— 即使我真的按书中所说去实践了,也很可能如上所述般的在15天左右的时候败下阵来,然后不负责任地安慰自己:“那是李笑来那种牛人的生活方式,常人不宜模仿”。是爱的承诺,推着我,“强迫”着我完成了90天的记录,从而使我有机会的体会到“记录时间开销”的神奇与伟大。现在,品尝过个中艰辛与甘甜的我,很难放弃这个难以养成的“记录时间开销”的习惯了。
我开始对未来充满期待。像李老师所说,“养成一个习惯至少需要5年时间”。我憧憬着未来的5年。最近,我下决心开始减肥,从13岁发胖到现在,已经有将近10年的时间,那么乐观的估计一下,以每天一个小时的有氧运动量计算,五年时间应该可以帮我恢复到原来的体形。同时,我开始了自己的“记录时间开销”的旅程,呵呵,为了让每一天的记录都不空白,我必须坚持这个“每天有氧运动一小时”的目标——如此相辅相成,何愁大业不成?哈哈...
需要这本电子书的朋友加 微Q:2802031363免费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