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读书:名家给年轻人的读书课》读书笔记1

每一天都是一个新的日子。走运当然是好。不过我情愿做到分毫不差。这样,运气来的时候,你就有所准备了。——《老人与海》
即使面对的是不可征服的大自然,但人仍然可以获得精神上的胜利。也许结果是失败的,但在奋斗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如何成为—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生活不是拉锯,是抵抗之后的节节败退。明知要输,但不肯投降。因为就是我们要完成的功课本身。”
我想,这段话用来形容老人与海的故事,最恰当不过。
圣地亚哥是一个了不起的老人,也是—个失败了的英雄。他是硬汉,但无疑,他仍然失败了。
人他到底是不是失败了呢?那些努力地活着的人,好像依然不能过上令人顺心的好日子,他们是否也是一败涂地眤?
王小波曾经写过一篇文章,里面也探讨了这个问题。
他说:“什么叫失败?也许可以说,人去做一件事情,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这就是失败。但是,那些与命运斗争的人,那些做接近自己限度的斗争的人,却天生地接近这种失败。”
“只有那些安于自己限度之内的生活的人,才总是‘胜利’,这种‘胜利者’之所以常胜不败,只是因为他的对手是早已降伏的,或者说,他根本没有投入斗争。”
圣地亚哥正是这样的人。他不断地去接近自己的限度,因此,看起来也不断地在失败。
其实,在人生这条漫长的道路上,真正的失败应该是:“人失去了继续斗争的信心,放下了手中的武器。人类向限度屈服,这才是真正的失败。而没有放下手中武器,还在继续斗争,继续向限度挑战的人并没有失败。”
老人并没有失败,因为他从来没有放下过武器,不曾投降。哪怕命运让他的武器一而再再而三地失去,他也从不认输。
他什么也没有得到,除了疼痛。但他战斗到了最后的时刻,他总是怀着满腔勇气和信心走向神秘莫测的大海,他的信心是不可战胜的。

我们佩服老人,他的勇气,他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也应该佩服所有在人生道路上不断搏击、为了生活永远不妥协、每一天者阵在努力的人们,每——个你,和我。
人可以被消灭,但不能被打败。
我们在阅读故事时,不仅仅是猎奇,欣赏别人的一次人生、一个故事;它也是我们的人生、我们的故事。这是小说的魅力所在:小说里面要装进我们的人生,或者说读者的人生,这是对小说家巨大的考验。
海明威设了种种条件,轮番上阵,让老人去完成一个人类伟大的任务:你可以把我杀死,但你不能把我打败。
它道出的是人类共同的心声,象征的是人类共同的命运:我们可以一无所有,但不能没有希望,不能失去斗志。整部小说充满了象征和隐喻,毫无疑义,老人圣地亚哥象征的就是一个英雄,他在大自然面前,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用超人的毅力和意志战胜干难万险,塑造人类的伟大和尊严。
人类发展经受的苦难比海深,就是因为大海里的鲨鱼。有时我们也是自己的鲨鱼。同时,鲨鱼也是塑造我们人类强大的一个道具,如果没有鲨鱼,老人伟悍的一面也就没了支撑。
狮子,是一种精神,是一个人在走向梦想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力量。没有这种力量,你不可能收获美好,因为人世就是这样,人生多险,命运多舛,我们必须要让内心有一个不变的东西,坚定的东西,梦想的东西,因为梦想而不止步,不屈服,敢抗争,勇拼搏。什么是梦想?全世界的黑暗也灭不掉一豆烛光,是这种信念和追求。我觉得,狮子就是这样的梦想,是放在我们精神深处的一种力量的象征,一种打不败的雄心壮志。
总而言之,正如王小波讲的:“《老人与海》讲的是—个老渔夫的故事,但是在这个故事里面,却揭示了人类共同的命运,我佩服老人的勇气,佩服他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也佩服海明威。”好的小说就是这样,用虚构出来的一些特殊的故事,反映人类普遍的精神;虚构不是虚假,而是更宽广深的真实。

当我们敞开心扉时,我们合二为一。当我们沉浸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当我们消失时,你在我心里,我在你心里。这之后,我是我,你是你。——《朗读者》
忘记历史,又怎么能过好现在,畅想未来呢?唯有铭记,才能提醒自己不再犯错。
汉娜是纳粹恶行的—个执行者,她就像德国公众的缩影。她的觉醒也代表着德国人的觉醒过程。从战争刚刚平息时的悲痛、沉重,到反复提及这段历史的麻木不仁,再到终于可以正视这段历史,承认错误。这是几辈人的努力。
还记得吗?1970年12月7日,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的惊天一跪。他面朝波兰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深深阡悔的模样被竞相报道。他被当作德国正视历史的代表,被国际社会所认可与赞扬。
《朗读者》的前言中提及“本书的核心主题是探索两代人之间的爱与背,父辈人对待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态度与年轻人迥然不同。这种感情其实是人类共通的。要知道,生活是层层叠叠的,我们总能从新鲜的际遇中碰到过去的痕迹,过去会以千万种面貌展现在我仃玥艮前的现实中。
也正是因此,在大时代下小人物的悲欢总是不由个人意志。个人何其渺小,我们都是被洪流裹挟着前行。即使不愿意,过去也影响着我们前进的方向。
作为朗读者,米夏不是一个身份,而是有两个身份:第一个身份是15岁的那个少年,他朗读的目的是获得汉娜的喜欢,满足他的情欲;第二个身份,少年已经长大成人,汉娜已经在监狱里坐牢,他的朗读——为汉娜朗读——一已经不带任何情欲,只有忏悔。如果说前面那个“朗读者”是有罪的,为满足情欲而读,后面的那个“朗读者”则是为了赎罪;如果说前面那个“朗读”是在自我毁灭,后面那个“朗读者”则是在自我拯救。他不但在自我拯救,也在拯救汉娜。汉娜确实也因为他的朗读得到了某种拯救,在监狱里有了寄托和活下去的理由。后面那个“朗读者”没有欲望,只有付出,只有忏悔,只有爱,这爱是形而上的。因为是形而上的,所以也是感人至深的。
小说从情欲切入,切开汉娜也是德国的历史,情欲、情爱下面,更多的是藏着人性和历史、历史与个人、情欲和道德、爱与罚、罪与罚。它有非常多的意蕴,也可以说是一部典型的德国小说,带着强烈的理性和思辨色彩。米兰·昆德拉曾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但人类总是在思考,人总是在思考当中前进,总是要让理性去占领我们的精神,这是小说的一大特点。
作为朗读者,我觉得米夏可能是世界上最奇特的一个朗读者。他通过阅读读到了人生,读到了欲望,也读到了罪,读到了忏悔;世界、人生、爱情、罪过,都在他的阅读当中完成。今天我们也在阅读,但我们这种阅读更多的是一种学习,不可能发生这么多奇特的故事。《朗读者》里藏着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故事,也藏着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故事,既精彩又别致,既情爱又罪孽,既生动又深刻。
可笑的是,汉娜向往的文明世界,其实根本不文明。汉娜因为不识字,所以对文明世界一方面充满自卑,另一方面也充满虔诚的向往之心。但其实这个文明世界里的人,体现在法庭上、法庭下都表现出一种冷漠、麻木、无动于衷、自私、怯懦、逃避。汉娜以前的同事,明知她不应该承担这些过错,但出于自私对她公然落井下石;米夏也是出于所谓的面子对她弃而不管;法庭急于向民众交差,潦草办案。总之,汉娜向往的文明社会其实并没有那么光彩,没有那么多理性,也没有那么多良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