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与观点自由写简友广场

当文学与生活发生冲突

2019-08-26  本文已影响10人  幻乱

田园诗人陶渊明总是在他的诗中诉说着田园风光的惬意与美好,“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闲自得,种田时即使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也会有种自嘲的豁达之感……

然而,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该如何在农艺一塌糊涂的情况下可以细细品味田园之美呢?如果对历史有所了解就可以知道,在北魏陈群改革之后,建立了九品中正制,自此天下就完全进入了世家掌控天下的地步……

换句话说,在魏晋时期,如果你不是诗书传家的世家就根本不可能会做官……而陶渊明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也是彭泽县令……我不相信这样的陶渊明会缺钱,也不会相信这样的陶渊明会耕田……

陶渊明在诗中表现着的无限惬意之感,绝对不是田园的真实情景,对于陶渊明这种有钱人来说,偶尔去干干农活,看看青山绿水,总会有一种不一样的感觉,就如同现在的农家乐一般,亲自摘下的蔬菜水果总会给人一种深刻的满足感,而对于那些平常总坐办公室的富豪来说,偶尔出去走走玩玩是很舒服惬意的一件事……陶渊明也是如此,即使草盛豆苗稀又如何?我家里有钱,根本不靠这个东西生活……更何况,在脱离了官场的尔虞我诈之后,有种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无限自由之感,这并不是田园的真实模样……

这几天,我在村里带了两天,想要喂些猪牛鸡鸭,感受一下田园的风光,然而当天空下起了雨,你不得不捧着一盆鸡食去喂不同地方的几十只鸡,提着一桶生蛆的剩饭去喂凶狠的大狗……真当你把他看做是生活的时候,你总是不会那么惬意与轻松……

文学总是脱胎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其中一些东西也许有一定的现实根据,但实际而言都经过了相当的艺术加工……这种感觉其实与记忆很像,有些时候我们心中的记忆会受到当时的心情来一下艺术加工,让你多年回想,会觉得当时很悲惨的回忆留下的只是满满的收获与充实……

多年之后,诸葛亮回忆起在未认识刘备之前,在出师表中这样写,“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光看这段话,我们可能会觉得诸葛亮太过谦虚,因为在当时只有有传承的家族才可以有大量的书籍供人阅读理解,而诸葛亮智近于妖的存在,知识之渊博绝不可能是一个农民能教育出来的……然而,实际上,诸葛亮不仅是他们那片的大地主,其声名更是享誉士人阶层……而诸葛亮之所以在出师表中这样描写,一方面是表达自己对刘备的感恩之情,另一方面则是他个人的自谦,但最关键的隐藏因素在于,当刘备给他一个一展抱负的平台的时期与他在卧龙岗隐居时的日子,他更喜欢在刘备治下的时光,由此他才觉得自己在卧龙岗隐居时的日子不之一提……

有些时候,我们往往会发现文学中的描写与现实有很大差距,但这并不是因为作者有意进行艺术加工,相反,是当时的所见所感与现实相结合的奇妙的化学反应……正是情感与现实的融合才创作了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伟大作品!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