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为贵
社会讲究和谐,但和谐不能掩盖一切,也不能代替一切;人际关系讲究和谐,但不能文过饰非,不能忽视做人原则。和谐和规则是一个人的两条腿,不可以少一条,也不可以此长彼短。
日本人称自己为“大和民族”,可见中国文化中的这个部分对他们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和的文化和思维同样影响了我们自己,一代又一代,一脉相承。
首先是“中和”,儒家经典《中庸》中“致中和,天地位,万物育焉”,这是一种状态,万物并育,生机勃勃,同时又是一种秩序,天尊地卑,各归其位,天人合一。所以中和是当其时又当其位,是至善至美的。
其次是我们很重视各种关系,用“祥和”来描述关系的状态,我们不喜欢争斗,不喜欢吵吵闹闹,我们喜欢“琴瑟在御,莫不静好”,这是人际关系高度融洽的美好境界,但这种状态又特别的难得,所以显得很不一般,现实中各种关系并非如此唯美,而是充满了斗争和丑恶,因而,儒家提出了“礼治”,“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要想达到和谐的社会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就需要“礼”来节制,但礼的应用也是有原则的,不能行而上学,不能没有分别。
礼的教化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于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它不能取代制度和法律,礼的标准属于道德层面,在每个人的心里,同时又是社会的主流价值而得到大家的认同。道德的约束力是很强大的。
孔子说“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礼的教化的根本目的是培养我们每个人正确的价值观,三观正,天下正,三观不正,天下毁,我们讲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文化力的提升不可小觑,我们讲法制社会,道德的教化不可以掉以轻心。
除此,还有一个教化的入口问题,我们从哪里开始呢?那就是“孝悌之道”,这也是我们儒家政治原则的上乘心法,“孝,教由之生也”。以孝悌之道施于政治是根本所在,“孝悌之道,为仁之本欤,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我们的文化有很大的包容性,可以有争执和不同声音,但最终以和美的结局为上,尤其是对立,我们论为师忧比乐,因儿更喜欢和平,即便是争讼,也希望是恬淡的,适可而止,这样的结果利己利人。孔子说,“听讼吾莫犹人也,必也是无讼乎”,我们解决争议的办法是人与人之间不发生争执!孔子也曾夸奖子路说他“一言以折讼”,一句话可以消除彼此双方误解和怨恨,简直就是一个江湖老大的样子!子路靠的就是江湖道义。
我们是热爱和平的,四海之内皆兄弟;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我与万物皆无尽;更讲究一个人内外的修为,内圣外王兼济天下。
最近听说世界名著排名,中国四大名著皆榜上无名,有人有些失落,我说,不要紧!那只能说明世界文明进步还没有达到那个程度,他们还不理解中国,总有一天会发现他们追求的终极目标在我们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