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秦朝说起,到清朝结束»之秦朝(8)推陈出新
秦王嬴政面对自己一手打下的江山,踌躇满志,妄想打造一个空前绝后的大秦帝国。
于是他首先发布了一个命令:
“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妥议帝号上闻。”
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现在天下是寡人的了,老子要换个名号以显示自己震古烁今的文治武功与以往不同。
“领导一张嘴,属下跑断腿”,自古如此。
何况是秦王嬴政这个火爆性子的领导。
这令一下,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狱、廷尉李斯可忙坏了,迅速召集一帮有学问的人开了一天一夜的会议。
第二天一大早就赶快去向秦王嬴政这个领导汇报:
“故时五帝在位,地方不过千里,外列候服夷服等类,或朝或否,天子常不能制。今陛下兴义兵,除残贼,平定天下,法令统一,自从上古以来,得未曾有,五帝何能及此?臣等与博士合议,统言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也就是人皇),泰皇最贵。今当恭上尊号,奉陛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自称曰朕,伏乞陛下裁择施行。”
这一长篇大论又是什么意思呢?
最讨厌这样说话,之乎者也的,没一句人话!
知识分子最喜欢来这套,说的你看不懂为止。
以后没必要的时候坚决不引用了,我看了都烦,显得自己好像很有文化的样子,狗屁!
还是我来总结一下:
其实大部分是拍马屁的话。
说老大您真厉害,过去三皇五帝也不如您。
您这么厉害就叫“泰皇”吧,泰皇最贵么;
您的想法就是制度;
您说的话就是诏书;
只有您才能自称朕。
好么,“朕”字本来是当时普通老百姓对自己的称呼,现在全收归中央交给秦王嬴政使用了,也真想的出来。
有专家推测说这是因为“朕”字与“政”字谐音,干脆不让老百姓用了,由秦王嬴政独家冠名,算是避讳吧。
究竟什么原因,有兴趣的你可以去考证一下。
反正就这样定了,我们这帮人都没意见,赶快施行吧。
按道理这帮大臣煞费苦心也够可以的了,但是秦王嬴政并不满意。
心想这有什么了不起,既然说我功高古人,那么厉害,干嘛还要套用古人的称号?
还泰皇最贵,贵个屁,不过是些陈芝麻烂谷子的称呼,有什么稀奇。
正要发作痛骂这帮家伙,但又转念一想稍加改动也不错,于是不动声色地说:
“既然古人有三皇五帝,寡人又被你们说的那么厉害,那徽称就凑合着叫皇帝吧,其他叫法就按你们的来吧”。
王绾这帮家伙忙了一天一夜没合眼,一大把年纪了,早都困死了。
听秦王赢政这么一讲,赶快附和着说:
“陛下德过三皇,功高五帝,就称皇帝,我们这帮人没文化,才疏学浅,还是陛下圣明。”
说完,一群人马上跪倒在地前仰后合,三呼陛下圣明。
秦王嬴政心满意足的把这帮人打发走后就回了后宫。
过了一天,他又想出了一个注意,于是就又颁发了一条制度:
“朕闻太古有号毋谥,中古有号,死而以行为谥,如此则子得议父,臣得议君,甚无谓也,朕所弗取,自今以后,除去谥法,朕为始皇帝,后世子孙,以次计数,二世三世至千万世,传之无穷,岂不懿钦!"
这个比较简单,估计大家都看明白是什么制度了。
秦王嬴政想的够周全吧,生前考虑到了,死后的名声也想到了。
他认为,
老子活着的时候自然没人敢胡说八道评论我,但死后保不准,那干脆废掉谥法制度,不准臣子、儿子议论老子,省的你们这些家伙将来给老子一个乱七八糟的谥号。
那以后怎么办呢?
以后朕的后世子孙永远做皇帝。
朕是始皇帝,接着就是二世、三世直至千万世。
当然,这是秦王嬴政的一厢情愿了,历史怎么可能按照他的想法发展呢,太唯心主义了。
不过以后我们不好称他为秦王嬴政了,人家已经是秦始皇了!
以前有个齐国人叫邹衍,属于道家学派的人。
这个人有个学说叫五行学,就是研究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的学问。
现在也很流行这个,取个名字,结个婚就会有人要按这个算一下。
邹衍认为宇宙万物由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组成,而且这五种物质相生相克。
火能克金,金能克木,木能克土,土能克水,水能克火。
这些东西呢,现在被称为迷信,科学也无法证明,属于道家玄学。
反正当时大家都深信不疑,秦始皇也不例外。
按照这个学说周朝被认为是火德,那么秦朝就必须是水德。
万一周朝死灰复燃了怎么办?
所以秦始皇规定秦朝所有的东西都要按照水德的标准去做。
根据五行学这套理论,水德主黑色。
那么秦朝的主色调就定为了黑色,大家衣食住行什么的也都要崇尚用黑色系。
所以你看关于秦朝的电视剧,个个穿的黑不拉几的,画面也乌漆墨黑的,给人的感觉很压抑。
用现代人的审美观来看一点也不漂亮,黑色看久了说不定还很容易得抑郁症。
但是那个时候秦始皇不管这个,大秦基业才是最重要的。
老百姓没办法,只有服从,一夜之间全换成了黑色系,不知道还以为进入了"黑社会"。
你想想生活在这么个颜色世界里,老百姓的心情肯定也好不到哪里去。
还有,水德代表阴,阴又主杀气,象征刑法。
所以呢,秦始皇更加严刑峻法,不准讲仁义道德,这样显得更水更阴呗。
自然牢狱之灾也就难免司空见惯了,老百姓生活在法网恢恢之中,估计天天被水呛的要命。
这还不算完,水德不是代表冬天么?那么就改变周年计算顺序,每年以冬十月为第一个月。
另外,水德的幸运数字为六,那么计算什么东西最好都以六为节奏,比如灭六国、六尺为一步,帽子高六寸等等,反正“六六大顺”。
总之吧,秦朝的老百姓从此生活在了水深但火不热之中。
当然,这些制度的出台可能是因为当时的技术落后导致迷信而形成,也无可厚非,我们也没必要过于嘲笑。
其实,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社会生活各个
方面也做了很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是伟大事情,比如进行了度量衡、货币、文字和车轨的四大统一,我就不多说了,初高中历史课本中讲的非常详细。
关于车轨的统一估计很多人没有听说过,我就啰嗦一句。
所谓车轨就是车子两个轮子间的宽度。
车轨统一后,无论马车还是牛车,只要是车,都统一为六尺宽,这样就将对应的全国道路系统也进行了统一规划,意义非常重大。
天下不管怎么样就这样已经被秦始皇从某种程度上给统一了。
江山是大家帮秦始皇打下来的,按以前的老规矩也理应分封大家一点。
于是丞相王绾就率领一帮大臣来向秦始皇请愿。
这帮老家伙也知道秦始皇是个不好对付的主,就忽悠说:
“陛下,现在天下刚刚平定,还不安生,特别是燕、齐、楚这些边远地区,人广地稀,没有封王的话不好管理,不如分给您的儿子做王去打理一下。”
秦始皇多聪明啊,一听就明白了,这是要分朕的江山啊,变相要封王封侯!
但也不好公开拒绝,毕竟他们说的也是祖宗老规矩,又加上这帮家伙为了自己的江山也没少出力,手里还握着各式各样的权力,要从长计议才比较妥当。
于是推脱让大家再商量商量,达成共识之后再说,很显然目的是要缓冲一下。
秦始皇的成功肯定离不开列祖列宗的不断积累,但也与秦始皇个人的能力有非常大的关系。
他表面性情急躁易怒,但在大事面前总是异常冷静,能够换个角度看问题,不是直线的简单化机械性思维。
既然让大家再商议一下,那么大臣中肯定有洞穿秦始皇真实想法的。
李斯就是其中一位,这小子是个人精,未来的秦朝左丞相,把秦始皇的心思揣摩的很明白。
另外,李斯这个人对古人的分封制度向来也嗤之以鼻
于是他就带了另外一帮人出来公开反对王绾等人的提议。
在朝上,李斯义正言辞地说:
“你们这些人的提议就是误国,误民,蒙蔽圣上!当年周朝就是采用这套办法,结果如何?开始还可以,后来呢?各国之间互相攻打,周天子也管不住了,最后导致周朝灭亡!现在天下刚刚被圣上费劲心血平定统一,老百姓刚刚过上太平日子,你们这些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又想玩这套,难道要秦朝重蹈覆辙吗?"
这席话说到了秦始皇心坎上,他频频点头称是。
王绾这帮人看到秦始皇这般态度,面面相觑,不敢直面反驳。
李斯见好就收,话锋一转,语气平和的接着说:
"不如大家都吃国家的俸禄,别再要什么分封建国的虚名了。我建议以后由朝廷统一管理,这样国家太平,人心安定!”
秦始皇一听,李斯这小子真心不错,深知朕意。
不但把王绾这帮老家伙的建议替朕给否了,还帮朕出了以后怎么办的主意。
人才难得啊,以后必须重用!
于是装模作样的说:
“李斯说的有道理啊!天下百姓常年被战祸侵扰,正是因为诸侯国互相争斗引起啊!朕好不容易统一了天下,为天下苍生谋得了太平,怎么好再按周朝的陈规弊制进行呢?难道又想陷百姓于水火么?必须改革!"
然后又指着李斯说:
"李斯,你说的好啊,就按你说的办!“
王绾这帮老家伙被搞得灰猫土脸,无话可说,扫兴而归。
秦始皇这时候才不会再考虑他们的感受呢,早都看不惯这帮老家伙了。
然后,秦始皇马上命李斯按照他的想法提个方案。
这是一个什么方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