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大水倒流街
谷来因舜而名。《十道志》云:舜耕于此,天降嘉谷之处,岭以此名。”古时候传说谷来三大怪,其中有一大怪叫“大水倒流街。”
“大水倒流街”并不是说这水会倒流,而是从下坛流向上坛。这要从谷来的地势说起。谷来村东高西低,分上坛、下坛两村,小舜江的上游谷来江就从村西边流过,上坛在上游,下坛在下游。上坛有条上东山坑,下坛有条下东山坑,都是汇入谷来江的。
这谷来有两个大姓,上坛姓王,下坛姓黄。这“黄”没法考,这“王”可是非常有名,乃是王羲之的后代。
话说下东山坑边有个黄姓人家,家有一女,名叫黄秀英,年方二八。这个年纪在古代算是大龄了,她为什么还没嫁人呢?因为她喜欢上坛的一个小伙子王志之。
王志之的父亲是个细木师傅。啥叫细木?就是会做精巧家具的木匠。只会竖梁立柱造屋的就叫粗木。王志之自幼跟着父亲学,年纪轻轻,技术精湛。他是王羲之后代,心灵手巧,他做的雕花床,盘龙舞凤,腾鸟游鱼,梅虬竹挺,十分生动。
当然,黄秀英喜欢他,更重要的原因是王志之长相清秀,人品高洁。可是她喜欢他,他喜欢她吗?尽管她长得如花似玉,可王家不来提亲咋办呢?她总不能主动上男方家提亲呀。古时候说女人是水,男求女是顺理成章,女求男那就是“水倒流”了。
黄秀英家在下东山坑上游,王志之家在上东山坑下游,她站在自家窗台上,远远地能看见王志之家。天晴的时候,王志之就在场院里干木匠活,有时候还会到坑边磨斧头刨刀凿子。黄秀英想:那能不能想个办法给王志之提个醒呢?
她趴在窗台上挖空心思地想办法。忽然看到屋檐下挂着的那一串老葫芦。这老葫芦的籽是父亲留着来年当种子的,瓤和籽挖空了,空葫芦就挂着屋檐下,平常时还能当个水壶、酒壶的。她灵机一动:“我何不在葫芦里放点定情物送给他呢?”
可葫芦怎么送到他那里呢?最好是有一条坑,把葫芦往水里一放,就漂过去了。“我到上东山坑上游去放吧!”可继而一想,万一王志之没接着,那不是一直漂到小舜江去了?
她家到他家是一条街,街边有一条小沟,可小沟平时基本上是没有水的。她的心里很急,要知道,王志之家的条件那么好,他要去哪家提亲,谁家姑娘会不答应?他随时都有成家的可能。
也是老天助她,忽然有一天,天降大雨,下东山坑发大水,把坑边的一棵大枫树冲倒了。那大枫树倒下来,正巧横住溪坑上,拦住的水漫上来,泛着波浪往街上流去,竟把原来那条小沟冲成了一条大沟。
那棵大枫树虽然倒了,但根还深深地扎在岸边,茂密的枝叶挡住了上游冲下来的石头杂草泥沙,成了一道天然的堰坝。“堰坝”以上的河道越积越高。从此,下东山坑里清澈的水潺潺地流入街上的沟里,从下坛流向上坛,注入上东山坑,形成了“大水倒流街”的景象。
那沟流过王志之家门口,他磨刀更方便了,也不用再去上东山坑磨了。一个晴朗的日子,黄秀英瞅准时机,远远地看见王志之又来沟边磨刀了,她便把盛有自己银钗的葫芦放下水。
那葫芦漂啊漂,要经过长长的街。在上坛与下坛的交界处,有一户财主。财主的儿子黄孝裕虽然长得白白嫩嫩,却是呆头呆脑。他正巧从门里走出来,一眼看到了葫芦,一把捞了起来。
黄秀英的心别别别跳:“这下糟了!他要是拿去,那支银钗怎么拿得回来?我就这么一支银钗,下次我拿什么送给王志之啊?”她最担心的是,那银钗上刻着自己的名字,那黄孝裕要是拿着银钗找上门来,那多尴尬?
那黄孝裕把葫芦拿在手里,把玩了一会儿,觉得玩起来也没有什么味道,随手一丢,又丢进了沟里。可就是耽搁了这么一会儿,王志之已经磨好刀回场院里了。那葫芦漂入上东山坑,又漂进谷来江。
黄秀英是又失望又高兴。她快速地跑到谷来江,把葫芦捞了回来。
一次不成再试一次,第二次她先观察了一下,发现黄孝裕家的门紧闭着,便把葫芦放下水。她看着葫芦在小沟里漂啊漂,双手合十,默默地祈祷。葫芦漂过王志之的眼前,他瞟了一眼,竟然让它漂过去了。
黄秀英真是失望极了,没奈何,她只得再跑到谷来江边,等待那只葫芦回到自己的手里。可左等右等,再也没有看到葫芦漂下来。
“难道这么快就被冲进小舜江了?”黄秀英的心呀,就像谷来江的浪,翻腾起伏。她知道古代的小姐私定终身,都是以钗为定情物的。她想不出还有什么可以当定情物。更重要的是,她家也拿不出什么值钱的东西了。
日子一天天过去,黄秀英是天天以泪洗面,人也消瘦了。忽然有一天,王志之上门来了,说:“我来求亲!”
他的手里拿着葫芦。葫芦上已经雕刻着一个漂亮的图案——一对栩栩如生的龙凤。
“啊?那天,我明明看见……它……它漂过去了呀!”黄秀英惊奇地说。
“是啊,后来我追上去了把它捡回来了,因为,我忽然想起,那是你家的葫芦。”王志之说。
“你怎么知道是我家的葫芦。”
“在谷来村,特别是这条街上,留葫芦种子的,除了你父亲,还有谁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