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会上的分享:站在日本角度总结太平洋战争以及对开发的借鉴
如果现在,让我们站在日本人的角度去总结二战,应该得到什么样的教训呢?怎么样可以做的更好,甚至赢得这场战争呢?
很多人说:日本不可能赢得产能10倍的美国,日本不应该发动日美太平洋战争,而应该一心对付中国,这样可以赢得这场战争。
我认为这属于鸵鸟战术,是刻舟求剑。
成吉思汗时代,努尔哈赤时代日本也许可以这样搞,但是现在已经不一样了——整个世界已经互相关联起来;任何一个地方发生了剧变,另外一个地方不可能不受到影响,坐视不管。日本即使不招惹美国,美国也不可能坐等日本德国独霸整个欧亚大陆,最后来收拾自己。
如果日本不挑事美国就一定不会挑事?就一定不会主动出击?就一定会坐等日德收拾完苏联再来收拾自己?这是幼稚病。
幼稚绥靖主义是不可取的,而激进全面战争也是不可能短期消灭美国的;唯一可取的就是战术上的主动进攻,暂时性的休克美国影响欧亚大陆的能力,获取欧亚大陆主战场的战略优势地位。所以战略上而言,南下珍珠港收取英美势力范围,获取石油橡胶等战略物资;奇袭珍珠港,都是无比正确的。
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在43年以前,获取欧亚大陆主战场的绝对优势。
这张图是二战东西线关键事件时间表。
从图上来看,两边基本没什么战略配合和协调。从图上看日本应该有的战略和协调是什么?
1,以欧亚大陆为主战场,以苏联为核心对手,苏联克则欧亚大陆定,欧亚大陆定则世界可定。
2,德国闪击苏联之前,39年二战之后消灭法国,攻击英国之后,日本海军应该迅速南下太平洋,收割英国的势力范围;(而实际是38年淞沪会战,然后一直陷入中国局部战场,最终也没有打下来,一直拖到41年才开始在南亚战场大动作,时间线上差了1两年)
3,德国闪击苏联之后,应该立即协同进攻苏联,并且应该在满洲线以守为主,蒙古和新疆线以为游击和进攻为主。
在37年以前,应该赞成GMD对GCD的战争,一同对付GCD并达成同盟,
扩大满洲国至内蒙,反对外蒙独立,鼓励满蒙国进攻外蒙和苏联,以小范围冲突和游击为主。消耗苏联腹地,减少东北部分的压力。
渗透,控制新疆,协同德国对苏联再南部形成对苏联工业区的压力。
要做到这些,必须严格控制日本下层士兵的战术冒进主义。严格控制暂时的机会主义,而始终保持对唯一目标苏联的战略定力。
而实际呢?
日本在30年代形成了下克上的传统,下层军官经常发表激进爱国言论,反对中央决策,当众砍手指,切腹,甚至频繁发动兵变。这造成了日本上层不敢控制下层士兵。日本限于短期条件反射式的利益主义。
不单单是上下层如此,由于上层被虚置,同级之间也不能协调。比如海军和陆军就互相别扭(至今如此)。
以上,918和淞沪会战有集中的反应。
918本来是底层军官的决断(貌似石原莞尔等),中央是不支持的,但是中央也很害怕,也不敢管,就等失败再拿你治罪。没想到成功了,于是底层就膨胀了,而石原莞尔后来想控制局势,不再继续扩大,也控制不住了。这种情况在日本军队比比皆是。
淞沪会战的时候,上层命令军队进攻到XX线为止,底层军官一定会跨线攻击,打的更远一点——有名的百人斩就发生在这个阶段。
而真正的硬骨头,从来啃不下。比如诺门坎会战,一战就打怕了,从此就不敢打了。
总之,整个日军是出于一种短期直接的利益主义中,而缺乏整体的长期的,战略的利益执行能力和协调能力, 一切缺乏总体,战略的组织概莫能外,对底层细节扣的无比严格,真正关键的点却视而不见
这就是知名的下克上,组织机制和影响。
现在在我们技术团队,有一种非常不好的下克上风气,不是我们一个公司,我发现大量的公司都有这种现象,技术觉得产品都是白痴,要求文档必须写到什么标准自己才接收,对产品的设计指手画脚动辄说弱智白痴。这是一种非常不好的类似日本下克上的风气。
从专业领域的角度技术有什么资格在产品的领域对产品指手画脚?
从市场的角度,我看到太多甚至荒诞,奇葩的需求都大卖——世界本身不完全是理性的,为什么要完全符合我们所有人的思想才能去做?为什么不能试一试?
当然不缺乏没脑子的产品,做产品由于门槛低,逻辑性要求不高,没脑子的太多了。但是只要我们的产品思路清晰,人不笨,我们开发就应该完全支持他们的工作。
开发应该考虑的就是最快速的,最有质量的实现产品的需求。用什么样的技术方案,怎么样积累自己的技术能力才能达到这些。而不是整天TMD在折腾那些完全没用的中间件,整天在考虑怎么样流程最严谨,能把不合理的产品需求完全挡掉。能让自己永远活在舒适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