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简约生活之前要养成这两个习惯
就在一个契机,我突然有所顿悟:大道至简,成长和蜕变是一种返璞归真的过程。我内心渴望是过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简约优雅、不落尘俗。
这个契机归功于我一岁两个月大小的女儿。女儿差不多已处在“terrible two”的初始阶段,家里但凡是她触手可及的地方都被她涉足探索过。最近又开始了翻抽屉拉柜门的好奇探索之旅,一不留意,她可能就会干出抠口红、抛洒乳液面霜之类的让我心疼半个月的突发事件。
今天,这个好奇的小妞在梳妆台的柜子里翻出我怀孕后搁置起来的一盒子饰品,一孕傻三年,要不是她翻出,我还真不记得我还有一堆这样的东西。
进入简约生活之前要养成这两个习惯好奇的女儿看到这一盒子亮晶晶的东西像是找到了珍宝,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连这么小的女孩都不例外。她摆弄着这些饰品,一会儿戴在手上一会儿套在脖子上,看着她乱七八糟的装扮,在一旁观看的我笑出了猪叫。
有一瞬间,我看着这些掉漆生锈的金属、暗淡失光的珠子以及奇特浮夸廉价过时的造型,我竟感觉有些辣眼。我有些疑惑地问自己“我以前怎么会喜欢这些浮夸又粗制滥造的东西呀?”回想起以前的我还乐此不疲地逛街买一些风格奇特的衣服,搭上明晃晃的金属镶水钻的装饰,再烫个爆炸头,染上黄颜色,那画风简直不忍直视。以前还为自己追赶上了时尚潮流的脚步而洋洋自得,现在想起以前的样子竟莫名产生了一种羞耻感,惊觉那不是审美而是审丑和搏眼球,不知美,多可怕!
蔡元培曾经说过:审美观念是随着修养而进步的,修养愈深,审美程度愈高。
比如端庄大方的董卿、温婉知性的俞飞鸿、优雅文艺的刘若英。她们独立自信、清新淡雅;她们温润却有力量,谦卑有内涵;她们的那种美来源于这个人,而不是披着时髦的颜色、或穿着流量热门单品的聒噪。
进入简约生活之前要养成这两个习惯还有《陆小凤传奇》里的霍休,他富可敌国,却总是穿一身干净的灰麻旧衣,无人敢不敬,丝毫不逊于《教父》中维多·柯里昂的霸气。就连一身金缕衣的陆小凤都无不羡慕地说:等我有了你这么多钱,也穿这种衣服。
在这个流量至上、娱乐至死、审丑狂欢、哗众取宠的时代,也有一些人犹如那十里荷塘盘盘碧绿中的那一支支粉红,简单优雅,清新脱俗。他们过着躬履节俭、事从简约的生活方式—简约生活。
进入简约生活之前要养成这两个习惯简约生活是一种生活态度,它有别于那种受迫于贫困的生活,是一种自愿选择的生活方式。
杜安·艾尔金曾说:“我们可以将自求简朴称为一种外在越俭朴,内心越富有的生活方式,一种最真实、最活生生的方式,带给我们与生活直接且有意识的接触。”
繁华过后尽是落寞。你的世界越复杂越喧闹,你就越易迷失自己。需求越少,自由越多;奢华越少,舒适越多。
慢生活和可持续生活宣传者崔西·史密斯曾说:“你花越多钱,你就必须花更多时间去赚取金钱,而你就越没有时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有人说“幸福是身边有自己的爱人,做着自己想做的事情。”如果我们的生活感悟时常是心累、压力和焦虑的话,我们不妨简化自己的生活,尝试简约生活。
行动是治愈一切的良药,顿悟后的我逐步行动起来了,初步试行的我,没有谨遵网络上简约生活的将近上百条的观念,一下子作出改变,因为那过于理想化完美化,不太现实。
我的简约生活从养成两个重要的习惯开始,然后逐步实施,目前初有成效,时常抑郁焦虑不安的我目前解放了不少,感觉更自由更快乐了。
第一,物质消费方面,我决定控欲节流。我的日常消费主要集中在买衣服和护肤品方面,衣服和护肤品是中低档的,可奈何我对衣服和护肤品占有欲望太高,常常不可遏制地一次买很多件衣服,而且一个月会有几次这样的情况发生,有时很多衣服连吊牌都没摘就束之高阁了。护肤品瓶瓶罐罐堆积如小山,看到不同品牌不同功效的护肤品广告总是幻想憧憬跃跃欲试,买来后发现没效果或不适合就搁置起来了。当真是流水的银子,铁打的现实。消费的时候真的是很冲动,冲动消费后尽是后悔、空虚和焦虑。后来读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才知道这是盲目的“代偿心理”,是一种通过追求物质外表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和引起他人注意的心理状态,源于小时候的物质困乏和家长的养育忽视。武志红在《为何家会伤人》一书中说,想要自我疗愈前提,就要接受和正视以往的经历,因为那是不可改变的。我的自我疗愈之路就是多读书、多反思和多写心得感悟,以此 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因为精神越富足的人,灵魂越自由,生活也越游刃有余。
我的婆婆却经常感到生活苦闷,逢人抱怨倒苦水,她几十年来被失眠焦虑折磨,身体也常年处于病痛状态。情绪影响健康,武志红《身体知道答案》一书中就表明,感受总是和身体联系在一起的,欢乐与痛苦,都必然要有身体的参与。
婆婆之所以常年失眠焦虑,是和她方方面面都不甘人后的性格有关。婆婆在日常交际中表现得很要强,爱面子爱攀比,有点过于爱慕虚。我和婆婆很少一块出去,就一次与她同行还让我无比尴尬,婆婆有个特点,她每次买了新衣服必得穿上去小区里她的一群大妈圈里走一趟。就说今年六一儿童节吧,婆婆给孙女买了一件连衣裙,给自己买了一双鞋子。我和婆婆一起带着孩子在小区里玩,还有其他三个老太太和其孙女,婆婆和其中一个老太太的对话让我刷新了认知,那个老太太说:“你孙女这裙子真好看!”婆婆马上回复她说:“那可不是嘛,就这一个小裙子上百块呢,专卖店买的,一分钱也不少……”正说着,这个老太太的孙女用手扯着自己的衣服过来等我们夸奖,老太太对她孙女说:“我们的衣服也很漂亮!”说完看向我婆婆,我婆婆避谈其衣服,看向小孩子的头发说:“一个女孩子,咋给人家剪个锅盖头,都把人衬得不好看了……”在一旁的我真是无比尴尬。又来一个老太太,这个老太太夸赞婆婆新鞋子不错,婆婆又说了句我每次想起来都无比尴尬的话“我不爱买那赖东西,家里我的每双鞋都四五百块呢!” 回到家,婆婆就向我揭人家老底,说那个“锅盖头女童”的衣服是捡人家的旧衣服,夸她鞋子的老太太不修边幅活得像个男人,又是谁家奶奶没钱抠索,哪个老太太一把年纪捡破烂…总之,这一圈子老太太都不如她。事实上,据我观察,小区里还有很多其他老太太,这些老太太活得光鲜亮丽,从容淡定,穿着旗袍化着精致的妆容,没事看看书跳跳舞。但是婆婆从不和这些老太太结交,说她们都不是过日子的女人。婆婆有时话很多还非常渴望认同,天天向我播报“锅盖头女童”和她奶奶的穿着,并发表一大篇评论,完后还会求证似地问我:“你没看见吗?” 我每次都无奈地回答:“我没往别人身上看!”
“不往别人身上看”就是现在我对待物质的态度改变后的状态,以前的我也是过于爱慕虚荣,浪费了不少金钱和时间,精神空虚,事业无成,生活过得苦逼又焦虑,年纪轻轻就生了许多白发。
其实生活累,一小半源于生存,一小半源于攀比。在我看来,物欲过于强盛,大多是源于攀比心理。攀比心理过强,则百害无一利,老话说得好“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如若比人强,则会使人沾沾自喜、自命不凡;如若不如人,则会使人妄自菲薄、自惭形秽。
人的心理都有防御机制,所以爱攀比的人往往爱与不如自己的人比较,以此获取低层次的“竞争式快乐”。荷兰心理学家罗伊·马丁纳在他的书《改变,从心开始》中讲到,快乐有三个层次:竞争式的快乐、条件式的快乐和无条件的快乐。所谓竞争式的快乐,即,我一定得比你强,这样才快乐,否则就痛苦。这种快乐层次,在我们当下社会大行其道。比如,在商场上,我挣的钱要比同行多,在官场上,我做的官要比同事大,这样我才能获得自己内心的满足和快乐。再如,在孩子教育问题上,总想自己的孩子要超越别人。这种通过不断竞争的方式,获得快乐感的人,快乐往往都是昙花一现的,因为你的人生每个阶段,不能保证总是能胜过所有你想和他竞争的人的,而压力却是肯定会与你如影相随。马丁纳认为,从竞争得来的快乐是最低的层次。人生也有涯,而竞争却无涯。
除了生活必需,心理问题也是阻碍人们过上简约生活的一大障碍,比如,上述所说的攀比心理、代偿心理。如何有效做到控欲节流,减少物欲,我们不妨先从解决心理问题上开始。建议多读书,尤其是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多汲取精神食粮,多关注一些修养高的名人的生活方式,比如比尔盖茨、马云、扎克伯格等;培养兴趣爱好,转移注意力,如果你一天到晚都在刷淘宝,那你只能买买买了;增强自信,做好自己,不要在乎别人的眼光和评价,否则就和寓言故事《抬驴》里的农夫与儿子一样,骑与不骑都会被人说。
进入简约生活之前要养成这两个习惯如果说解决某些心理问题是控欲的话,那物尽其用、物品共享的简约生活理念则体现了节流。
我曾经一口气完了一本书—罗敷《那么慢,那么美》,开阔视野的同时,被北欧人的简约生活深深吸引,并向往过上书中描述的简而美的生活。欧美人看待东西更讲究流动性,东西不管新旧,合不合适是使用标准。
让东西流动起来,不管新旧,充分体现了简约生活的物尽其用、物品共享的理念。比如,小孩身体长的快,衣服穿不了几次就小了,洗干净折叠起来,遇到亲戚朋友有孩子了就赠出去,或者送到小区内衣服回收站。
我的宝宝目前一岁多了,有时亲戚朋友来家里做客,我一般会提前招呼他们,孩子不要新衣服不要新玩具,如果可以的话,给孩子带点旧衣服旧玩具即可。带孩子在小区玩的时候,小孩子的玩具一般都是共享的,小孩子都喜欢别人家的玩具,抓住孩子这一心理,我和其他几个宝妈商定好买玩具不买重样的,几个孩子的玩具换着玩,既节约金钱又让孩子学会了分享。家里用的东西,我也是尽量做到能少则少,比如磨刀石,这个东西一年用不了几次,需要的时候我们就去楼下超市里去借,楼下超市有肉铺,磨刀石对肉铺来说必不可少,买肉的时候美言几句,老板欣然借出。
我有一个表弟,他对待物品的做法让我每每想起都难以释怀。一天他妈妈难以忍受他床下堆积的十几双旧鞋子,就让他处理一下。我还以为他会刷干净再穿或者捐出去,谁知他拿出剪刀把他的这十几双鞋子全肢解了。我对此十分不解,就问他为何不捐出去,这鞋子看着好好的,他的回答也是让我耳目一新,他说这是生活常识“鞋子被人穿了会走霉运”。呵呵,真是活久见,这生活常识我还头一次听说。
第二,日常生活程序化,建立和坚持践行日常SOP。知乎大V曾少贤在他的文章《我最最最希望你养成这3个习惯》中讲到建立SOP,可以用来对抗焦虑。他认为,所谓的焦虑,本质上来说,就是混乱和失去秩序。想要自由,就必须建立起自己的SOP,只有让SOP运转良好,自己才能不焦虑,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他在文中还描述了他的工作和生活,是简单又偏程序化的:
1、早上,发公众号文章,回复粉丝留言;
2、中午,当然是吃饭啦;
3、下午,看课程视频和读书,输入是非常重要的;
4、晚上,吃完饭,散步,洗澡,然后写2000字的文章。
其实很多优秀的人,生活和工作,从来都是简简单单,很少看到他们有什么变动。细节见真章,记得有人曾问马云一个问题,把马云都问懵了,这个问题是“有钱人为什么永远只穿一样衣服?” 除了马云,比尔盖茨也是一样,永远的衬衫+V领毛衣。
进入简约生活之前要养成这两个习惯 进入简约生活之前要养成这两个习惯大部分人,因为没有建立自己的SOP,或者没有坚持践行SOP,活成了“懒贱穷”。沉溺现状,顺流而下,毫无计划和章法,懒到极致。很多事情原本可以做得更好,可每次都是拖到最后,拼得个死去活来,学习如此,运动如此,论文如此,写稿如此,就连睡觉也如此。
就说以前我写论文这件事吧,研究生一年级暑假,导师建议合理安排时间,读文献找题目,最好能在研三之前把大小论文写出来,这样研三就可以腾出时间选择升学或就业。当时面对恩师教诲,自然是意气风发、壮志凌云,暑假打包了一大堆资料,决心要做出来个一二三。然后的然后,我的状态只能用一句话来形容,那就是“间歇性的踌躇满志、持续性的混吃等死”。暑假的第一天,壮志未消,自然醒后打开资料看了一小段,觉得肚子有些饿了,于是洗脸刷牙做饭吃饭,趁吃饭的时候追会剧,一追剧可不得了,怎么也得把今天更新的看完不是,看完了剧发现时间都过到中午以后了,于是又准备中午饭,吃完中午饭,困意来袭,原本打算只午休一个小时,结果一觉醒来竟是下午三四点,打开资料,发觉脑昏头胀,下楼活动一会儿,还未尽兴就要准备吃晚上饭了,晚上吃完饭,洗洗刷刷就已经晚上十点以后了。这一天过的精疲力尽,罪恶感袭来的我只能上(刷)床(会)睡(手)觉(机),把希望寄托给明天。第二天,内心独白—“时间还早,忙了一学期,假期里歇一天又如何?!;人要劳逸结合,没有灵感,只会事倍功半;这会头脑不在状态,《甄嬛传》又更新了,甄嬛和老十七怎么样了?!我还是先看剧吧,说不定看完剧脑子就清醒了……”就这样第二天又重复了第一天,接下来无数天,壮志如堤坝决口,一泻千里,真是应了古人的真知灼见—“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假期过了一大半,资料还停留在第一页,最后索性放弃,破罐子破摔,论文也就无疾而终了。由于错失良机,导致学生时期的三大重要事件—论文(毕业)、就业、升学堆积在了一起,那个时期的我,每天压力山大,焦虑如影随形,最后不得不割舍掉升学,至今悔恨不已。
如何建立自己的日常SOP,因人而异。以我目前个人的实践经验来说,要使自己的日常SOP能够坚持践行下去,除了简单易行,还需要我们少做选择和减少无效社交。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中,许多人都患上了“选择强迫症”,无论做什么事情人们都要面对选择,让选择性患者感到很头痛,不知道如何选择,不仅耽误大量的时间,甚至自己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这会令他们感到异常的苦恼。例如,他们“千辛万苦”做出了选择,但之后却觉得不满意,然后会一直想,经常想,其他的事情也做不好了,只要没有答案,整个人就会处于一种抑郁的状态,干什么都没心思。
说到这里,我又想起研三时面对升学和就业的艰难选择的历程。升学和就业是两个能改变一个人人生轨迹的两件大事,需要慎重考虑。研一研二时,导师夸我领悟力强,适合考博,于是考博的念头十分强烈,还是因为没有坚持践行自己的SOP,导致论文未如期完成。为了能如期毕业,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别人专心就业或专心考博,心急如焚,自我否定。好在导师指导,换了一个研究方向后,论文很快写完。就业or考博?再一次提上日程。就业怕高不成低不就,考博怕考不上耽误找工作或考上了怕做不出论文难毕业,比较来比较去,耽误了考博复习时间,被迫放弃。因为是被迫放弃,时至今日仍抱憾于心,生活工作稍不如意就会后悔不已,陷入空想、焦虑、抑郁的状态。反观我的同学,有的人就很坚决,只专心升学或只专心就业,反而更容易达成所愿。
在心理学上面有一个概念叫做:“心理性疲劳”,简单说就是当你在做选择时,本身是有消耗的,如果一个人有太多不确定的事情要选择,大脑就会深陷疲劳,效率大为降低。比如,有些女生买衣服这件小事,如果你家附近没有步行街或者大商场,如果你还不会网络购物,那么你买件衣服就会简单的多,反之会陷入选择困难。
如果我们少做选择,把精力都用在最重要的决策上,才不会白白消耗自己的精力。比如,马云、比尔盖茨等成功大佬就不会为每天的穿衣打扮而烧脑。
关于减少无效社交对自己的日常SOP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社交活动也是一个大量消耗时间和精力的生活项目。而无效社交是指那种无法给你的精神、感情、工作、生活带来任何愉悦感和进步的社交活动。
2016年8月网上的一张图火了,渐渐有“霸屏”之势:“你是砍柴的,他是放羊的,你和他聊了一整天,他的羊吃饱了,你的柴呢?”此图想表达的观点或者说结论也许很简单——杜绝“无效社交”。
进入简约生活之前要养成这两个习惯我是一个比较宅的人,生性不太喜欢一群人吃喝玩乐聊侃的场合,偶尔有那么不得已的一两次,尤其是春节时,七大姑八大姨没事儿老是凑到一起,东家长西家短,这种场合还总会有几位戏精全程嗡嗡嗡,结束后会让人疲惫不堪、头疼欲裂。
现在连宅也找不到地方躲了,因为现在的社交活动不只是一群人聚在一起聊天吃饭喝茶唱歌了。只要你有手机,只要你连上网,就会有自来熟的人把你拉到各种各样的微信群、QQ群,各种文字、语音、图片、链接信息蜂拥而至。你要是一条一条的看吧,实在是时间和精力都有限,内容要么无聊要么不敢苟同;你要是不看吧,那群头上的小红点和提示声多得让人膈应的慌,仿佛手机都要撑爆了,还不好意思退群,因为还有不少熟人在里面,着实让人无处可逃,只能设置成免打扰模式,并定期清理,费神费力了不少。
各位,生命苦短,精力、时间有限,应该把时间放在值得的人身上,放在美好的事情上,放在静心提高自己上;“无效社交”并不会为你带来任何人脉和资源,自己没有一定实力,不要妄想通过“交朋友”获得很多东西。
聪明人是懂得控制人际交往距离的。他们不彷徨、不焦虑,能够有效排除外在干扰,专注地做好自己的事儿。
一句话很扎心“那些频频出现在聚会上的人,或者信息发射器类的人,有可能是人们最不想见到的。”圈子不同不必强融,与其强融,不如自我提升。
良言絮语,就此结束,愿各位的生活不繁琐,精神不束缚,本人亦是简约优雅、不落尘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