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我感动的样子,真是太可笑了

2022-01-26  本文已影响0人  芒果创业说

最近家里发生了一些事,我以为自己很努力在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帮助家人。我用了自己对话萌姐的机会,帮我去梳理我家庭的问题,我本以为我尽了我最大能力,我觉得自己已经很伟大了,但是“一语惊醒梦中人”,我深刻的错了,错的很离谱,我在自我感动!

一、我意识到自己在贴标签

我们是这样一番对话:

我:我的家人因为某某行为,让我觉得他思想有问题,以前我只是觉得他没有上进心,我都不知道我怎么帮他?

萌姐:那他们为什么没有上进心啊?

我:做每件事情都得让我推着才肯做,平时也根本不学习,不会给自己充电,做事一点都不主动!

萌姐:那你有没有想过你为什么认为他应该要按你的生活方式去生活?

我:因为他思想有问题,没有上进心。我这样做我是为了他好啊!我认为我应该尽我的能力帮他。

早/安

“没有上进心”,“思想有问题”是我给我家人贴的一个标签,这个标签太常见了。不管是工作或生活中,只要认为别不按自己的思路来,不听自己的话,就往往会给对方贴上这张标签。

乍看之下,这标签贴得好像也没什么错。

但仔细想想,因为我给家人贴了一个不上进的标签,就给“自己解决不好目前困境”这件事,找到了一个看似合情合理的借口:因为他们没有上进心,所以我管不了。

我突然发现这是一个死循环,从“他没有上进心”开始,到“他没有上进心”结束。从头到尾,好像只是为了给我自己一个交代。

豆瓣看到一网友吐槽前男友,大学时候男女宿舍不在一个校区,大冬天的男朋友早上六点给她打电话叫起床,声称要给她送爱心早餐。她忍着起床气裹着大被子去门口取,隔着大铁门男朋友一脸微笑给了她一个纸袋,打开一看,两个热腾腾的白馒头。

网友说:那一刻,我感觉自己是在监狱

同样的,想起多年前一个非诚勿扰的男嘉宾,自己出去旅行,用足迹在中国地图上给女朋友划了一个爱心,打印出一个巨大的海报送给女友的时候,非但没有感动她,反而是激怒并被分手,他不理解,认为自己的一腔热血喂了狗

男生如此,女生亦然。有女生好不容易攒了钱买了正版乐高送给男朋友,偏偏自己熬好几个大夜拼了成品送去,看到对方凝固的笑容还不理解为什么。

发现了吗?只要我想解释这件事,就总能找到或编出一个理由,给这件事情一个交代,似乎是有个交代就够了。可是,问题还是没有解决啊,我们仍然停留在原地。

我还是帮不了不了家人,前男女朋友因此失去了一个在乎他的人……

如果真的想要解决这个困扰,看清楚真相是什么,那就得好好地研究一下自己贴给别人的标签了。

为什么我们这么执着于给自己一个交代、一个解释?这涉及心理学中的一种防御机制——自我合理化。人类是非常执着于为所有事情找理由的动物,相信所有事情都是合乎逻辑的。

在碰到困扰、一时之间找不到合乎逻辑的理由的时候,我们倾向于自我合理化,自己赋予自己觉得合乎情理的解释。这是人类最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之一。

二、我没有确认是谁的困扰:

我们是这样一番对话:

萌姐:他有没有觉得自己有问题?

我:没有,他不觉得自己有问题。

萌姐:那你为什么觉得你能影响他?我听说他已经结婚了,他今年多大啦?

我:25岁啦。

萌姐:那他都没有觉得自己有问题,你为什么觉得有问题呢?他也是一个成年人了,不管从社会角度或是法律角度,你都没有权利干涉他人的事。

到这里,我才逐渐理解这个状态:为什么我们常常会像这样陷入被动局面,无法自拔,甚至因此影响了自己的行动力?

因为我们感受到了别人的不满,内心产生了负疚感:“一切都是因为我”,是我导致他不高兴,都是我不好。一旦有了这种想法,我们就会把最宝贵的精力全部用在否定自我上,失去精准努力的方向和动力。

那我们怎么摆脱这种被动的局面,重新找回动力呢?这个时候就要用到“分工”这个概念了:我不必为他人的困扰负责。家人是不是生气,家人是不是对我不满,那是家人的困扰,我不应该为此负责。我把家人的困扰加在自己身上,就是我搞错了分工。

如果之前的我明白“分工”这个概念,是不是情况就会不一样呢?

试想一下,当家人发生问题的时候,如果我心里这样对自己说:他好像做错了事,让父母很生气,但这是他的事情,家人的错误要由他自己负责,父母的情绪都由他自己负责。而我所要负责的,就是把事情的利弊得失讲清楚。有了这样的分工思维,我便能把注意力放回到自己该做的事情上,理清思路,向家人表达自己的观点:“我们应该做的是隔离各自的风险:父母有父母的风险,家人有家人的风险,我也有我的风险。”

不为别人的困扰负责,可以让我们甩掉本不该我们承担的包袱,轻松做自己。

要知道,想要的东西没那么容易得到,你想付出的,和你应该付出的,是两回事。

别总抱怨努力没有回报,有可能一开始的方向就是错误的,付出再多,也是白费。

三、分工思维让我不再害怕面对家人的质疑

如果是我妈肯定会说,你怎么那么自私?是的,当我们面对至亲至爱的人时,怎么可能这么冷静,不被他的困扰影响呢?怎么可能做到那么明确的分工啊?

就拿父母催婚这件事来说,“爸妈因为我不结婚,又愤怒又伤心,每次我们都要为这个事情吵架。我不可能因为父母的催促就随便结婚生子,但是他们不厌其烦地催,让我很烦躁。这种情况下,难道也能说,我根本不用为他们的困扰负责吗?这不会很冷血吗?”

请仔细想一想这个问题:为什么我们会烦躁?

你可能会说:就是觉得他们老是唠叨,很讨厌;因为他们老是提各种要求,我做不到。这只是表面原因,藏在这些表面原因背后的,是我们的“背负感”:我们觉得自己让父母失望了,我们没有成为他们理想中的完美小孩。看到了吗?在催婚这件事情上,我们常常会把各种责任和困扰混在一起,导致与家人之间的“混战”——明明是相爱的人,明明彼此在乎,但就是说不到一起,或者大吵一通,越说越乱,又伤心又委屈,这让我们感觉压力很大。

这时候,该怎样运用“分工”的概念呢?我们不妨换一个角度想一下:假设,如果被催婚的人不是我,而是我弟弟——妈妈因为弟弟迟迟不结婚的事情伤心,我会怎么做呢?极有可能的一种情况是,我不会烦躁,因为有所抽离,我反而会清楚地反映出来,那是妈妈自己的失望和困扰。我会看到一个着急的母亲为了儿子的幸福正在发愁,我会走上去跟妈妈聊聊她的失望、安慰她,也可能会抱抱她,彼时彼地,我没有内疚,也不会自责,更不会因为这些情绪的压力,而跟她吵起来。

因为具备了这种分工思维,我们会惊讶地发现,自己的思路一下子变清晰了:哪些是妈妈要负责的,哪些是自己要负责的,一清二楚。我们会感觉像是被解除了紧箍咒一样,明白自己可以采取哪些不一样的做法。我们会更直接地看到两个失望的老人,而不是看到让他们失望的自己。

这样就有能力去理解妈妈,帮助她处理和面对她的情绪——这不是“冷血”,而是清醒的温暖,这段关系因此而变得柔软、舒服,而不是被你越弄越僵。

同样,最近的问题也是这样,我如果早点领悟到自己在家庭里的分工,有能力去理解妈妈,帮助她处理她最近的情绪——这也不是“冷血”,只是我清醒的温暖,也许这段关系也会因此而变得柔软、舒服,而不是被我越弄越僵。

所以,不为他人的困扰负责,反而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行动,真正帮助到我们爱的人。

2022,忌自我感动。

END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