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卡里的秘密
在个人信用发展的过程中,信用卡是一个很大的跳跃,因为它将个人的信贷能力提高了一大步,把抵押贷款往信用贷款的方向推进了一大步。
一,信用卡的本质
信用卡其实起源于餐饮业。在上个世纪50年代,有一个叫弗兰克的美国人,他到餐厅吃饭的时候忘记了带钱包,这个一个尴尬的经历让他产生了一个想法,能不能有一种方法让人们“当下消费,事后付款”。然后他投资了一万美元,成立了“大莱俱乐部”,然后为会员提供一种塑料卡片,证明你的身份和支付能力,会员凭着这张卡片就可以记账进行消费。
这个模式出乎意料地特别成功,对消费的刺激力度非常大。后来就有人总结,为什么这么成功呢?第一是方便。第二,更重要的,是因为这种非现金支付给顾客带来的“罪恶感”会降低很多。第三,就是会员制给了人一种归属感。所以,这种模式很快就被其他商家模仿和推广开来。
信用卡起源于商业信用,而不是银行信用。
二、网络信用卡的性质不变
在中国,信用卡的业务呈现出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特征,就是传统的信用卡业务非常滞后,而网络的信用工具非常发达。
我们国家的传统信用卡的覆盖率在全世界相对来说是比较低的,平均是三个人持卡一张,是美国人均持卡量的1/10.而且在中小型的城市,信用卡的覆盖率就更低了。这个现象其实和我们中国的金融体系的发展特征是紧密相连的。你想,中国的金融体系是国有的大银行为主导,目标是替国有企业融资,所以对私的个人业务一直不发达。
而且,我们国家的个人征信体系处于起步阶段,所以银行发卡的审批是相对严格的,它对于申请者的职业,还有工资单的信息都有严格的要求。很多收入不错的蓝领、打工者,基本上会被摒弃在发卡人之外。
另外,传统的中国社会收入低,也缺乏一个社会保障机制,人群的储蓄意愿远远地高于消费意愿。老一代的人,对于这种鼓励消费的信用卡业务缺乏一种接受度。
但是这十年来,随着社会的代际转变,像70、80、90后成为了消费主力,还有就是消费水平上升,所以信用卡的业务增长速度一直是很快的。但是,在很多90后心目中,蚂蚁花呗、京东白条、腾讯的微粒贷这些网络的信用工具其实基本上已取代了信用卡的位置。
阿里有个数据就显示,每4个90后中,就有1个人用过蚂蚁花呗。这两年,几乎所有的互联网巨头,尤其是有消费场景的电商企业,都发行了这种网络信用工具。这些金融工具其实本质上就是信用卡,只不过是从有形的卡片换成了“虚拟卡片+纯线上场景”而已。
很多人都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的金融互联网发达?其实是因为我们的传统金融业不发达,个人的金融需求被严重低估和抵制了。当信息技术碰到了一块完全没有开垦的处女地的时候,整个“信用消费”的需求就被激发。不管是白猫黑猫,不管是实体卡和虚拟卡,这个市场被激发出来了。用经济学原理说,这就是一个标准的后发优势。
所以说,不管是传统信用卡业务的增长,还是网络信用工具的发展,其实都印证了一个趋势,中国社会正在转型成一个信用社会,正在朝着个人信用资本化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