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桃苑婚育杂谈家有儿女

乐高事件

2019-10-09  本文已影响0人  谢艾贤_

当一个孩子每天在你身边,你似乎并没发觉他每一天有什么特别的变化。可是有一天你猛然发现,他的某一种能力竟然已经超过了你,此时你便不得不大吃一惊:哦,他是怎么做到的!

我记得当儿子第一次接触乐高时,还是他选玩具时偶然选的。那时他根本不懂得看图,只是自己随意组拼。那些随意性的作品,说不上精致,但也往往让人眼前一亮。

后来,我发现儿子在买玩具时,选择的几乎都是乐高积木。但每一次买回来的零件都需要爸爸出马帮忙组装。儿子则在旁边乐得上窜下跳,在周围转来转去。可是爸爸很苦恼,因为每拼完一个成品,他都累得不行,一看儿子又买乐高就头疼!

关键是,爸爸花了好几个钟拼完的成品,很多时候儿子第二天就给拆了,除非是特别喜欢的会保留一段时间,但最后也免不了被拆掉的下场。

家里阿婆看了,总是万分可惜,念叨着让孩子别弄坏了,成品那么漂亮,又花那么久才拼完。好在,爸爸对此事看得很开,他并不反对儿子拆掉成品,反而觉得那才是孩子学习的机会。

被拆散的一堆零件,儿子随意组合,每天都变幻着花样玩儿。我也喜欢玩儿,同样的零件不同的组合就会有不同的模型,挺有意思。

因为我自己看不懂图纸,所以我也从不去挑战自己——按照图纸的步骤拼,随性的玩乐也挺好。

可是突然有一天,儿子把以往所有的图纸都找出来说:妈妈,我们一起拼这些吧。

我无奈地丢下一句:要拼你自己来,我看不懂。

于是,我变成打杂的。儿子按着图纸的步骤开始了他的“工程”,我则负责帮他在一大堆零件中找寻所要的拼件。当儿子看着图纸把每一辆车都再现出来时,我突然吃了一惊,他是怎么做到的?

乐高事件

我确定他从未学过如何看图纸,也没有人特意去教过他。而且爸爸每一辆车只拼过一次,有些车也已经拆了很久了(家里买玩具的规则是:一个月买一次)。

儿子开始玩乐高时,我也跟着玩,我发现自己确实比较会看图了,但一遇到复杂的,我便开始头脑混乱、搞不清楚方向。由此,我真的不得不承认,孩子的学习能力远远超出了成人。而且印证了:兴趣能产生专注的品质!

我以为,儿子的能力有如此惊人的变化,真的在于他的专注。每当他在工作时,他都会先告诉我说:“我正在工作,不要打扰我。”这种时候,就算妹妹在吃东西,他都无动于衷,最多让我帮他留一份。

本来拼乐高是一件很安静的事儿,可每次完成一个作品他都会大汗淋漓。他喜欢的作品甚至会放在床头跟他一起睡。

而我在拼时,整个过程只是在消遣。这就是为什么,一开始看图不如我的小屁孩,几个月之后就已经把我给远远地甩了。

专注还能形成一个我很欣赏的品质:不焦虑!在拼装的整个过程,如果拼错了儿子只是拆了重拼,不会像大人那样焦躁、懊恼,牢骚满腹。

儿子的这个事件让我感触颇深,于是我说,我要写一篇关于他拼乐高的文章,想要采访他。我煞有介事地拿着一只笔当话筒,然后就有了以下的小采访:

妈妈:请问,爸爸在拼乐高时,你在旁边玩,但你是怎么学会看图纸的呢?

儿子:我啊,我在玩的时候,其实是一只眼睛看着爸爸,一只眼睛看着别的地方。

妈妈:那你为什么喜欢乐高呢?

儿子:因为我喜欢拼乐高的那种手感啊。

看着图纸睡着了

我把儿子的话理解为:“一只眼睛看着爸爸,一只眼睛看着别的地方”,那是孩子拥有吸收性的心灵,你以为他只是在玩儿,可是他已经把整个环境吃进去了。而打开孩子认知大门最好的钥匙就是,兴趣!兴趣触动孩子的感觉,感觉是发现的智慧!

题外话:

当我爱人惊叹自己儿子的能力,让我好好培养时;当有人夸我说:哇,你把孩子教得真好!

我发现,自己内心深处真的不敢,也无法担当这个功劳。如果我真的做了什么,那也只是努力在为他的成长提供一个环境。但我也深深地知道,因为自己本身的局限性,我所提供的环境也不是毫无缺陷的。

不,我真的得承认,我没有办法提供一个完美的环境,就像我深深知道自己不是一个完美的人,甚至我看到了自己许多的不足。我与这些不足抗争过、懊恼过、谴责过……直到我终于承认那些就是我的一部分,我开始尝试从不足中去学习,然后我才看到自己成长的可能。

如果说,我对孩子有期望,那这也是我对孩子唯一的期望——自我教育、自我成长!

这是一个妈妈最高也是最无奈的期望,我知道我能负责的只是自己的人生,而孩子的人生终归是属于他们自己的!

让我对养育依然充满希望的,也是这个,如果我可以透过自己的努力重新去成长,那么我也相信孩子可以。毕竟真的没有完美的原生家庭!而每个人有能力、也有责任为自己的成长负责。

所以,不用羡慕别的家庭、别人的孩子,做我们能做的,然后随它去……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