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片写作:积累的意义与关联的重要性

2022-03-06  本文已影响0人  山上有云

最近在用一个小巧的APP,浮墨flomo,来源是翻看几篇讲授学习和积累的文章,好几个人都提到了这个应用。我也尝试下载使用,发觉很好用,界面级其简洁,打开即可写下想法,没有什么复杂花哨的设计,没有广告促销,不会被分散精力。在这个时代,手机软件功能尽可能大而全几乎成了共识,难得有这么简单,简单到有点让人茫然的应用,真是太少见了。每次打开,除了赶快写写想法,或者翻看以前写的想法,继续写下去,几乎也没什么可做的了。大概正是如此,我才觉得真是好用。

随着使用,了解到软件创始人的思路来源于卢曼笔记法,于是找到了并且看完了这本《卡片笔记写作法》,本书作者是申克·阿伦斯,系统讲解了德国著名学者卢曼的卡片盒笔记法。卢曼使用卡片笔记写作法, 积累了 9 万张知识卡片,一生中写了58本书和上百篇论文。其实著作等身只需要每天记 6 张卡片笔记,就能拥有一个产生复利效应、受用终生的知识库。

学习、读书、思考,然后随时记下想法,大多数人知道这个过程,但在写笔记的过程中,如何把读到的观点变成自己掌握的知识,而后逐渐积累为知识体系,生发出成果,这就是卡片笔记写作法的关键。我也习惯于经常做摘抄和笔记,也习惯于写写零星的想法,但看完这本书,发觉要想用好这些想法,我做的远远不够,甚至可说只是一个起步。

为什么我们很多人积累了许多零星的笔记,却没有像卢曼那样从一个从未系统学习过的人成为一个著作社会学专家,写了50多本书?

这其中的关键,我想应该归纳为有效积累和有效关联。

所谓有效积累,就是真正用卡片记下随时随地学到的知识、获得的观点、灵机一动的想法,这个记录可不是我从前常做的摘抄,更不是电子读书软件上轻松的划线笔记,对于学到的知识,要用自己的语言重述或者阐释。有效关联则是建立起知识的内在架构,也是把大量的卡片笔记以一定的内在逻辑联系起来,和以往的思考联系起来,可以随时调用,这就算是在大脑中有了适当的位置,可以说是真的学到了。

卢曼卡片笔记法把这些记录分为三种:

Fleeting Notes:流水笔记,这种笔记就是那种提醒或者灵光一现需要随时记下的笔记,是一种信息的提醒,提醒的如果是事项很快就会被扔到垃圾桶,如果是值得日后扩充或继续了解的,就应该整理后归为永久笔记。

Permanent Notes:永久性笔记,永远不会被扔掉。以一种永久且可理解的方式存在,自己和自己讨论。是流水笔记的再加工。

Project Notes:项目笔记,只与一个特定的项目有关。

大量的想法,如果不整理,不经常回顾和检视,就和角落里堆满尘土的笔记本一样,根本想不起来。即使当时觉得学到的知识,也会忘得一干二净。我也常常如此,看过的书觉得有收获,但要让我想起来,又似乎什么也想不起来。

其实就是因为这个收获没有真正理解,没有和以往的知识或者思考关联起来,没有成为可以随时取用的积累,孤立的启发最终会成为荒废的角落。

而能够建立广泛关联的知识,会产生非同一般的效果,促使我们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进而开展更深层次的研究。特别是卢曼不主张原文摘抄,他认为,失去了上下文的片言只语,很难还原,日后回想自己也看不懂,需要的是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在卢曼看来:让卡片笔记法成为你知识管理的核心规则之一,就是使用你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你想记录的东西,而不仅仅是复制黏贴 —— 这样只是知识的搬运工,你没有在这个过程中为知识增值。

我常常在一些平台上听人讲书,其实讲书人能够很好地把一本书的精华讲给你听,是很不容易的,必然要有自己的理解,作出解读。卢曼所说的卡片笔记的核心内容,使用你自己的语言来描述,正是考验你是否掌握了相关内容。

我也经常如此,似乎是拿支笔划出来了,或者也摘出来了,合上书,却还是有些茫然,若要用自己的话阐述,就不得不回去重读。至于和其他的想法相关联,延展思路,就更难了。

写读后感算是一种,但还是不经常,也不能作为一张张卡片保存有价值的观点。相比之下,看看写友那些我觉得内容丰富逻辑清晰的文章,经常会发觉他们很多是运用各种层次的知识和观点。

也就是说,记卡片其实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记录、整理和关联。这在很大程度上其实也是对自己思维的不断整理和延展,也是对自身情绪的观察和觉知。用卡片积累知识、积累思考,在积累的过程中时刻思考内在的关联之处,经常回顾,看到自己的生活和思考流向何处,达到一定的量,便是成果即将出现的时候。

所以,作为日常习惯,记下想法,也不是写下来就结束了。即使不做专题研究,有些问题也不是一下子就能想清楚,一点点地记下不知从什么地方涌出来的想法,打上标签,进行关联,一段时间回顾,也有很多可供整理的内容,不同角度,不同说法,整理出来就是篇不错的文章。而日常写卡片的好处是,促使我们思考,一点点积累,创作也好创造力也罢,就在这个过程中产生。

还是那句话,事情都在做,看你怎么做。万事万物都不是孤立的存在,能够找到关联的意义,正是我们形成世界观的基础,也是自己的思考逐渐架构生长的过程。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