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莉莉 | 追寻母语教育的归途
语文的路该怎么走下去?我们该成为什么样的语文教师?很简单的问题,却未必有很简单的答案。
当学生们对母语失去了重视,当语文教学频繁的经历诟病与争议,当语文教师也对自己的职业产生了怀疑,我们兴许也不禁会发问:如今的母语教育,真的走偏了么?它的归途又在哪里?
承载着一位一线小学语文老师的迷茫、求索与思考,当徐莉莉老师一直在追寻着前进的标杆的同时,也许她自身,也早已成为了语文教师自我突破的标杆。
徐莉莉
儿童阅读指导师
之所以想跟大家分享这个主题,是因为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有一个问题一直在困扰着我:语文的路该怎么走下去?
记得我们读师范的时候,老师经常这么说——“马上你们就是小知识分子了……”。可是,真正等我做了很多年语文老师之后,我却发现自己越来越没有自信将“教师”和“知识分子”划上等号了。印象中的知识分子,至少要有一份扎实的学识,而我那匮乏的阅读量,实在不能与“知识分子”这个名号相称。想起老师们“教师=知识分子”的等式,算不上合格知识分子的我,又该如何做好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呢?
再加上头些年,社会上对于小学语文基础教育的诟病俯拾皆是,频繁成为网络上的热议话题,因此我也愈发迷茫。而今天,我所要分享的,便是我打破这份迷茫过程中的所见、所思、所为、所得。
01缘起:打碎,重塑
在过去十几年的工作历程中,我曾一直认为语文教育就是教语文课本。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我的专业和成长,就是不断的去优化自己的教学设计。我认真地备课、讲学,年复一年,疑惑却也随之而生。
也许大家所谓的职业倦怠期吧,有几年我真的非常非常迷茫。我不知道该怎么做好一名语文老师,只知道自己在不断地学名师的教学实录,却看不到这个未来的路在哪里。焦虑与烦躁,一度成为了我的年度主题。
当然,我并不甘心,这也注定了现状将要被打破。而打破的契机,便是因为我遇到了两个人。
那是一次课堂教学的观摩活动,讲台上的周益民老师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他上了一节这个颠倒歌,哎哟,一下就我打破了我对语文教学的固有观念,从原来的框中跳了出来——原来语文课还可以这样上!原来语文课还可以选择这样的内容来上!还可以用这样的形式来上!还可以让孩子怀着发自内心的快乐去上语文课!我真的是被震撼到了。
到底好在哪里,我说不上来的,但直觉告诉我,语文课堂本就应当是这个样子,语文老师本就应该像他们这样当。
在同一场观摩会上,薛瑞萍老师是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另一个人。从她的讲座里,我获得了许多实践上的参考和启发。从观摩会上回来以后,我就从她写的书开始读起,当她提到了教学日志,我也就照做;当她介绍了什么好的方法,我也依葫芦画瓢。
我的班级,便是我做出改变的的最初实践场所。学着薛老师,我开始在班上引入了各种适合孩子进行母语教育的材料,包括儿歌童谣,图画书,整书等等。在实践过程中,一旦遇到问题,我就会回去从薛老师他们的书上寻求解答和参考。
很快,简单的指导性书籍已经满足不了我的胃口,追随着薛老师的脚步,我开始读一些理论性的书籍。其中便有朱自强老师的著作,真是愈读愈叫我佩服得五体投地。朱老师对我的启发,尤其是“儿童本位”的观念,很快也被融入到了我的课堂之中。
光是从书中学,我还不满足,于是我就去现场学,凡是我关注到的的地方,哪里关于儿童阅读的现场学习、研习营或者论坛,哪里就有我。
记得有中间有两年,我经常趁着暑假和周末的空隙,自己一个人拖着箱子匆匆忙忙赶火车,自己一个人登记酒店,去享受周末那两天的学习时光。这也算是我的旅游形式吧。记得那时总有同事问我,“天呐,你好大的胆子,你敢一个人出去?”我却正忙着四处求索,迷迷糊糊地东逛西逛,摸索自己心目中正确的道路,还来不及为这种事情而发愁。
02追随:在做中学
在四处游学的同时,班级中时间的成果也在慢慢的积淀着。我逐渐确定了自己这个班级的语文课程该有个什么模样,自己又该如何去建设。从最初的是杂乱无章到后来的井然有序了,我开始对阅读课程的安排了然于心——哪些材料可以进入我的课堂,那些文本可用于诵读,图书与整书又该如何安排计划……可以感觉到,许多有价值的材料就这样被我有序地吸纳进了课堂教学之中。
班级的公共书架对于“整本书阅读”,我的理解也日渐清晰。最初,我可能就随便拿一本书,没有主题也没有目标,只是单纯的觉得这本书好。后来,我也渐渐有了计划、系统和主题。从两个月一本到一个月一本,不仅频率增加,形式也不断升级。我会从几本书之间设法摘取一个共同的主题,构成一种联系,开始尝试着群书阅读的路子。我也开始引入图画书,起初我曾误解“整本书”都指的文字书,直到发现了图画书的妙处,我赶忙将它们也纳入到系列课程之中。
印象最深的是,在寒暑假里,我带着学生们阅读四大名著,利用悠长的假期,一步一步带着他们走,从四年级开始一直读到六年级,实在也是一个足以自豪的成就。
几年的班级实践,让我确确实实从实践中明白了那句话的道理,就是在阅读中学会阅读。我的疑惑也得到了自己的解答——语文的路该怎么走?很简单,语文的事儿就是阅读的事儿。
好的东西总不是独来的,好的愿望、习惯与成果总是相辅相成。带着孩子们阅读的过程中,我也有机会大量地阅读优质的童书和儿童文学理论书籍,同时还对文史哲各个方面的经典有所涉猎。随着阅读面的拓宽,我渐渐能够挥开眼前的迷雾,去理解“儿童”的含义,去分辨什么是好的儿童文学,去发现什么是我所期望的母语教育。也许,我还没有完全抓住母语教育的本质,但至少眼前的路,是越来越清晰了——
03体悟:语文的路该怎么走?
在我自己总结出的方法论中,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学会文本解读尤为重要。从整合、扩充,再到重构,将书籍完完全全消化再从自己的视角组织呈现,这才是母语教学应有的形式。
以往的我,往往停留在第一步,将教科书上的内容简单整合好,做一个称职的搬运工。
然而,如果从教材上的单一篇章发散出去,帮助学生们透过课文的一扇小窗骋目于母语的广大天地,一篇带动多篇,一本带动多本,也许我们便能成为孩子们母语学习路上的引路人。
如果,再从驳杂的书海中建设出一个个鲜明的主题,在丰富课程样态的同时,教会学生如何从母语的蕴藏中进行主题性的探索和实践,这样我们才能成为优秀的母语教学者吧。
整合-扩充-重构,从教材的单调至于书海的广博,最终再通过目的性的群书阅读取我所需。这才是我理想中的母语学习,也让我对现有的课程设计有了许多新的想法——
也许,我能够从古诗文抑扬顿挫的音韵中,带着孩子们去发现诗文的意义;也许,教材中散落的单篇如《祖父的园子》,我可以从整本书的角度去重构教学;也许,面对经典的作品如《柳林风声》,我们可以放下教辅,用自己的眼光带着孩子们去重新发现;也许,教材文本本非一个整体而是一座座路标,可以一一拆下,再与其他的学习材料有序地组合、重构……
语文学习的核心环节就是阅读,而教师则应当是课程的开发者。这句话一直静静待在语文教学的课标中,但是我从来没有真正像这几年如此深刻的体会到它的含义。尝试将儿童阅读课程化,则是我去实践它的方式。
怎么样的去建设优质的语文课程?怎么样带领孩子进行更具深度和广度的阅读?怎么样去建设综合性的阅读课程?这也许就是我的下一个课题吧。
04邂逅:与远川结缘
如何看见远川,又如何报名儿童阅读指导师的课程,又是如何一路追随走到今天,其中的缘起我已经忘记了。但远川的课程,确实是深深的抓住了我的心。也不是没有好奇过设计课程的老师是何方神圣,竟能如此符合我的心意。后来仔细一了解,里面竟有我最崇拜的专家朱自强老师,我一下便笃定而释怀了,这个课程自该很好。
这个话可能逻辑上有些牵强,确实在代表了我的真实想法。可以说,初级班结业后,我选择了继续读中级班,我就是冲着朱自强老师去的。朱自强老师的书,的确值得好好琢磨,只一翻开,便会顿生相见恨晚之感。如果要为刚刚入门做儿童阅读的老师推荐理论书籍,我一定会毫不犹豫地毫不犹豫地捧出朱自强老师的《儿童文学概论》——这真的是教程式的一本书,值得每个入门的老师阅读,我当初就是从这本书中受益良多。
当然,来到远川,我还遇见了秦雨州老师与水心老师,从他们的身上,我看到了什么是真正的知识分子,也让我对“教师等于知识分子”多了一份信心。他们便是这个等式的最好的一个模板。是的,专业素养真的是我们安身立命之基。
所以我非常真诚的说一句,遇见远川真好,真的。
追寻母语教育的归途,这条路上,我还在继续前行,还在摸索。但是,我觉得我已经找到了很好的方向,也找到了许多更优秀的伙伴,有这么多老师、这么多的标杆在等着我向他们靠齐。所以我对这条路的未来非常有信心,谢谢大家。
文稿:儿童阅读指导师学员 徐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