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的理解

2022-01-06  本文已影响0人  顺其自然一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或许正是受这句话影响,中国人非常明白“习”的重要性,并将其渗入到民族血液里。

从商代甲骨文中的“习”的字形来看,上面为羽、下面为日,据说表示鸟在日光下练习飞行。后来,由鸟儿在日光下扇动翅膀、练习飞行,慢慢引申到反复学习而熟悉,再到因多次接触养成的不易改变的行为,即习惯等等。

那么,如何理解“习”与其他方面的相互关系呢?

——学是习的开始。当我们对未知事物或知识充满好奇心,就会充满学的动力,即愿意主动去掌握它、了解它。这是我们不断接触、了解这些新鲜事物的根本,也是后续的“习”的前提。

——习是学的延续。很多事物不是一学就会,或许是因为不太好掌握,或许是容易遗忘,或许是理解不深、不清楚深层含义等等,这都需要我们重复地看、不断地想、不时地记,满足我们学的初心,夯实我们学的成果。

——练是习的手段。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只有不断打磨、苦练,出力、出汗,才会让自己学得牢、用的好、技艺精、本领强,才能在考试的时候作答如流,才能在舞台上大放异彩,才能在发生危险时沉稳应对。精彩出于训练和磨砺,无练不成习。

——复是习的态度。小事、易事重复千百遍,就可能成为这个领域的顶级专家。重视小事、莫鄙易事,有为其循环往复、不怕单调枯燥的心,就很难不成功。正如,王羲之为了一个“永”字,用了多少纸、多少墨、多少笔,谁能知晓?

——惯是习的成果。一个好的习惯的养成,因为反馈的延迟性,要经历学习、练习、复习的长期过程。因此,要对好的习惯进行及时、正向反馈,这样习惯就更容易长期坚持下去。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